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身国博

  • 我要分享:

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身国博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博开幕,此次展览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今年8月从日本追回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亮相。

  600多件国宝汇聚国家博物馆,讲述一段70年流失文物归国的艰辛历程。9月17日,70年归国流失文物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为期两个月左右,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

  新京报讯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

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身国博

本次展览,六件圆明园兽首集体亮相。

  70年来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归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此次展览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故事。

  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1月中下旬。

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身国博

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伯远帖》是此次展览展品之一。

  四件书画真迹各展一个月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一单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

  第二单元“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

  第三单元“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鎣、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破与发展。

  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和《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数说】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追访1

  《伯远帖》《五牛图》背后的“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

  《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可以算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一批展品。不过《中秋帖》此次展出的是复制品,《伯远帖》和《五牛图》则是真迹展出。它们的回归,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流失文物归国的历程。

  民国以来连年战乱,大量珍贵文物流至香港,引起众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贩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

  《中秋帖》《伯远帖》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合称为“三希”。清末时,中秋、伯远二帖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