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80后”借文创新路延续古建技艺生命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吕梁8月28日电 题:山西“80后”借文创新路延续古建技艺生命

  中新网记者 李新锁

  “斗拱是古建灵魂,也是大众认识古建的一个切入点。”山西“80后”苏大树认为,在传统古建技艺式微的当下,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引导大众亲近古建,是延续传统古建技艺生命的渠道之一。

  27日,在山西交城的一处农家院落里,墙角池塘内荷叶茂盛,院内散落着柱础、瓦当等建筑构件。车间里,苏大树一边抽动着鼻子,一边敲敲打打着制作斗拱。“我患有鼻炎、咽炎,本不适合做这行。”苏大树说,做古建让我很受伤,却割舍不下。

 

  痴迷古建悲喜交加

  山西素有“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称,然而古建技艺却后继乏人。“80后”苏大树是一个另类。从小就喜欢老物件的他在做了几年文艺青年后转身进入古建行业。

  从收藏匾额、木雕等古建构件开始,苏大树有了“古建瘾”。并非专业出身的他,把最初的学习比作“如看天书”。

  “对我来说,那些古建书籍、专业术语完全看不懂。”苏大树说,传统匠人依靠“口口相传”学习技艺,他们长于制作、短于理论。所以,我跟着师父在“干中学、学中干”。遇到疑难杂症,再去翻书本、查网页,这样进步很快。

  在学习理论、上手实践之余,苏大树常年奔波在山西各地,实地考察古建风格、构造。“山西古建体系完整、传承有序,从唐代直至明清,代有名作。”苏大树说,传承古建技艺必须看建筑实体。这些年,我每月行程大约在五六千公里。

  交城县磁窑村有一棵千年古槐。寻访古建途中,苏大树一看到它便心生欢喜,后来就给公司注册了“大树旁边是我家”商标,并以此名混迹网络。

  “追求这种古老技艺的过程其实很受伤。”苏大树说,起初,周边亲友大多持反对、嘲讽的态度。这些年,我把承接古建工程的收入投入文创产品研发,至今也没有买房,“但我很享受被同道中人认可的感觉”。

  开发文创“老树开新花”

  2018年,在修缮古建时,苏大树在闲暇时间拍摄视频,并上传社交媒体“抖音”,一时吸引众多网友关注。

  从拍摄山西古建,到制作古建模型,再到尝试制作无实物流传古建,苏大树逐渐找到一条给古建技艺续命的路子。

  “斗拱是古建灵魂所在。我们制作的斗拱模型可反复拆卸、组装,满足人们体验、了解古建的需要。”苏大树说,自从开通“抖音”以来,我们的文创产品很受欢迎,很快集聚起近10万粉丝。其中不乏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爱好者。

  不久前,一个从北京慕名而来的“研学团”寻访到此。“看到孩子们认真拆卸、组装斗拱模型,我感觉古建有了生命。”苏大树认为,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接触、亲近古建,对于传播古建文化、保护现存古建都很有意义。

  众多周知,山西民间散落古建众多,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往往捉襟见肘。苏大树说,我们必须发动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古建保护,“前提是让更多人关注、认可山西传统古建营造技艺”。

  在多年寻访中,苏大树经常被这片土地上的古建传奇所震撼——汉代画像石上亭台楼阁气势雄浑,天龙山石窟上的古建样式早已失传。在开发文创产品之余,苏大树还从石窟、壁画等渠道搜集古建信息,重现消失古建风采。

  “古代匠人制作、建造建筑,秉持着‘择一事爱一生’的理念,倾注心血做到极致完美。”苏大树说,只有古代匠人才称得上匠心独具。我们虽然也在努力模仿、接近,但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目前,苏大树正谋划在太原开设“古建工坊”,接纳大众学习、体验古建营造技艺。苏大树说,“很多人对传统古建兴趣浓厚,但缺少学习、体验场所”,希望“古建工坊”能给大众提供一个亲近古建的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