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中新社记者 邓敏 摄
面对一桌文化“满汉全席”,我们究竟该吃什么?
——专访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麦克斯 ·霍莱因
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苏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美国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博物馆。1870年,纽约的一群银行家、商人和艺术家在集资创办这家博物馆时,初衷是希望“将艺术和艺术教育带给美国人民”。
如今,大都会拥有馆藏超过200万件,藏品地域跨越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所属年代跨越人类历史5000年,是不折不扣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
2020年,大都会博物馆将迎来150周年。今年,它的游客接待量达到700万,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字对于刚就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不到一年的麦克斯·霍莱因来说,既是鼓励,也是压力。
一年前,在前任馆长突然辞职后,49岁的麦克斯 ·霍莱因举家从旧金山搬到纽约,“临危受命”担任大都会博物馆新任馆长。
近些年,民粹主义一定程度上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兴起。在麦克斯看来,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让人们通过艺术更多地拥抱多元文化,用一个更全球化的视野去认识、看待不同的文化。
日前,麦克斯在纽约的办公室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还表示,中国游客如今已经成了大都会博物馆最主要的国际游客群体,他希望在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叙事中,更多融入东方元素。
麦克斯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办公地点,就在他最爱的中央公园边上。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看看公园里的四季轮换,是让他感到“特别幸福”的一件事。
探索更多元、更包容的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一个科技发展飞速、艺术形式不断翻新的时代,人们接触艺术的平台和方式也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认为博物馆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是什么?与几十年前相比,大都会博物馆如今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麦克斯 ·霍莱因:21世纪,博物馆扮演的角色已经完全超越了19世纪和20世纪。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问题是,在这样的时代,一个博物馆可以给公众提供什么。在欧洲,博物馆的诞生,就是将多元文化汇聚在一起,并向世人展示。
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流域文明)到埃及、希腊,甚至是整个欧洲,在曾经的博物馆叙事中,因为过去的一个世纪被看作是西方的世纪,亚洲文化常常是被忽略的一部分。现在的大都会博物馆,面对的是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保持叙事的平衡,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究竟该透过怎样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多元文化,是从西方的视角,还是从亚洲的视角?重要的是,博物馆要能够从多元的、内在又互相联系的文化中找到平衡。
因此,大都会博物馆如今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打破单一叙事模式,走向更多元、包容的方向。就像人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这个时代,博物馆的存在和传递的信息也应该更复杂,更多层次。
此外还有另一个挑战和机会。我一直在强调,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再度兴起的趋势,包括美国和欧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其重要使命就是让人们通过艺术更多地拥抱多元文化,用一个更全球化的视野去认识、看待不同的文化。
对于身处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来说,尤为如此。纽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城市,这也使得大都会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我们的存在不仅对当地意义重大,还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影响,帮人类打破认知的藩篱和隔阂,学会理解和包容。
中国新闻周刊:你离开欧洲的博物馆,加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应该不仅是地理上的转变吧。这一年多来,你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麦克斯 ·霍莱因:是的,在很多层面上,大都会博物馆是不一样的。从受众角度看,大都会博物馆的受众,构成更加复杂。
首先,我必须说,纽约当地受众的眼光是最 “挑剔” 的。他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也就对博物馆有更高的期待值。与此同时,身处在纽约这样一个世界顶级大都市,大都会博物馆又是纽约最著名的景点,全世界的游客都会来到大都会博物馆,希望看到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