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遗传承人普琼:“指尖旋转”的30年陶艺人生

  • 我要分享:

  中新网拉萨8月1日电 (贡桑拉姆 赵朗)在7月底的一个清晨,记者驱车来到距离拉萨市140多公里的尼木县,普琼坐在尼木县中学一间教室内,静静地制作陶壶,他用左手旋转坯板,右手不停交替使用形状各异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对坯体进行加工,动作十分娴熟。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拉萨市尼县中学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烧制的陶器。 贡桑拉姆 摄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拉萨市尼县中学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烧制的陶器。 贡桑拉姆 摄

  “我今年47岁,从13岁开始学习制陶技艺。”普琼是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帕古乡彭岗村人,至今出自普琼之手的陶器,已走进高原千家万户。

  “在我小的时候总去山上放牛,到了十几岁后,听从长辈学习陶艺。”尼木县彭岗村家家户户曾以制陶为生,普琼作为家中的男丁学习陶艺,子承父业。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拉萨市尼县中学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烧制的创新型陶壶。 贡桑拉姆 摄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拉萨市尼县中学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烧制的创新型陶壶。 贡桑拉姆 摄

  “起初学陶艺是为了生计。”普琼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彭岗村除了种植青稞,没有其它经济来源,村民为了谋生,常常以“物物交换”的方式,用陶器换取酥油、辣椒、红糖、大米和服装等。

  普琼告诉记者,在那时交通不便,他们以“人背马驮”要走艰难的山路。“在为家庭奔波时,让我最担心的不是路途的艰辛,而是陶器的安全和自己的这双手会受伤、冻伤,家里的生活要全靠这双手了。”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拉萨市尼县中学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烧制的釉子(彩陶)。 贡桑拉姆 摄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拉萨市尼县中学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烧制的釉子(彩陶)。 贡桑拉姆 摄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直忙碌的普琼,除了偶尔抬头回应记者外,他的眼睛和手从不离身前旋转的坯板。

  “制陶30多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手闲下来心里就会不自在。”普琼用微笑回应记者后,依然把眼神转向身前旋转的坯板。

  在彭岗村,普琼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算人口可谓村里的“大户”人家,其家里除了有妻儿三代人,还有其哥哥、弟弟等,“好在现在挣钱的机会多,木工、石雕、建房、修路都可以做,只要肯干,创收渠道很多。”

普琼是拉萨市尼木县民间陶艺人,自13岁开始至今从事陶艺工作,2019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今,普琼以“指尖旋转”的制陶绘就其30多年陶艺人生。图为普琼在拉萨市尼县中学教室内制作陶器。 贡桑拉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