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 无需贩卖焦虑但值得关注
昨天本报刊登了《海清谈中年女演员感言》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那么,海清的“中年女演员感言”到底是一种自我宣泄,还是真实状况的表达与诉求,“感言”是否符合当下中年女演员在影视行业的现状?“感言”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的采访。
同时,“中年女演员感言”引起关注的背后,恰恰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对中年话题的关注。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人到中年”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一直成为探讨的话题,人们对中年人生存状态、心理状态、情感状态的探讨一度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各类文艺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去反映中年人的生活。但是在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眼里,例如人民出版社的90后编辑化城就认为网络上的自媒体文章,在谈论中年人话题时多少还有贩卖焦虑之嫌。而化城刚刚策划了女作家张曼娟所写的《我辈中人:写给中年人的情书》一书。
这位90后的编辑为何要策划这样一本写给中年人的书呢?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对化城进行了采访。或许从这位年轻人的身上,我们能够对中年人话题有另一种了解。
中年女演员,
谁会读懂你的容颜?
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演员海清拉上姚晨、梁静等人,又隔空喊上马伊琍,代表中生代女演员集体发表“宣言”,呼吁影视圈给中生代女演员更多机会。然而,关于中年女演员的生存状况问题由来已久,不是海清一番真性情的吐槽能说明白的,她们的美丽与哀愁,谁又能读懂呢?
中年女演员危机常被提
其实,女演员们的危机感一直都存在,这个话题也曾经在各个场合被反复提起。
姚晨去年就曾经在《星空演讲》中坦承自己作为中年女演员的尴尬与困惑:“铺天盖地的大数据挤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市场对演员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大家拼的不再是演技,而是流量。这种氛围将我困在原地,不知何去何从。”
女星杨蓉、王媛可等人在《我就是演员》里也表示,只要年龄一到,就无戏上门,为了迎合市场,女性们在30多岁的年纪,因为怕没有戏演而不得已还要维持少女人设。也有的女星不得已要去演20多岁青年女演员的妈妈。就连演技备受认可的宋丹丹也透露,自己35岁之后近十多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戏可拍。
柏林国际电影节新晋影后咏梅看似沉稳、温和,但是在谈到中生代女演员的状况时,却以“愤怒”来形容自己的情绪:“市场上给我们的机会太少了,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审美问题。他们不愿意看一个很美的中年女性,他们看不懂,只看年轻漂亮。”
中生代巾帼难有用武之地
海清们的难处其实也涵盖了所有女性的“中年危机”,招聘广告上的“35岁以下”就是一条冰冷的人生分割线,只是,女演员们身处一个注重颜值、代际更迭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残酷指数也就更高。
其实,海清、姚晨、马伊琍在圈内的资源已经足够丰富了,作品也是不断出现,她们真的是在意自己多接了几部戏、少接了几部戏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海清们真正担忧的其实是整个一个影视界的创作氛围和刻板的印象。
在这个流量时代,中生代女星无法再拼过年轻小花们的真正原因是复杂的,与其说她们在自叹命运,莫若说她们其实是痛惜自己日趋成熟的心态和演技在角色塑造上毫无用武之地。
首先,在投资和创作上,电影圈明显向低龄化、娱乐化倾斜,近年来的作品都是以吸引年轻观众群体或者是小镇青年为主打目标,那么,选小花肯定是第一选择,毕竟她们代表着青春和流量。
第二,基于社会本体的根源性缘由,基于女性的经典角色太少。女性为主打的角色在电影中是稀缺的,所以今年的春节档,《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流浪地球》等片火热一时,却因“无女主”而被指出“女性力量严重缺失”,男主演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第三,由于创作的肤浅,难以深入生活的深层,更难以对于人生、人性有所挖掘和探究,所以,电影市场主流的商业片以青春片、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为主,这类通过商业元素堆砌出来的作品也是无需中生代女演员所涉及的。创作环节与现实的脱节,造成了大批中生代演员的“浪费”,没有对于岁月的审度,没有基于女性视角的反思,没有对于女人一生的命运流转的漫长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