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增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我要分享:

  我省新增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走访多处革命文物点,解读红色基因及后续保护

广东省新增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门市开平潭江北岸的赤坎南楼获评此次省保单位。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堃媛 实习生/陈雪仪 通讯员/粤文旅宣)近日,经评估委员会专家评审、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核、公示,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北京路古道遗址等174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古文化遗址8处、古墓葬5处、石窟寺石刻3处、古建筑10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4处,1处与现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省全面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记者看到,在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新增了工农革命独立第四团团部旧址、陈少白墓、周文雍故居、赤坎南楼、杨匏安旧居、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等共25处红色革命文物点。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江门市开平市和广州市的多处红色革命文物点,并采访多位专家,解读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红色基因及文物保护情况。

  “不起眼”的老建筑里

  藏着动人的革命故事

  穿过江门市开平市百合镇几条密密匝匝的巷道,一座青砖墙、瓦顶的清代建筑跃然眼前。这座仅有73.15平方米的建筑正是广东工人运动优秀领袖周文雍的故居,被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文雍家庭生活困难,一家人就挤在这间小屋子里。”茅冈村村委会书记周润表说,村里大多房子都是三房二廊,而周文雍家只有二房二廊,两个破败的旧式橱柜已经是屋子里最好的家具。

  “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讲述的其实就是周文雍的故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周文雍与广东妇女解放运动杰出活动家陈铁军曾假扮夫妻,参与1927年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失败后,二人被叛徒出卖双双被捕,最终在广州红花岗高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2012年,周文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在周文雍故居以东20多公里处的赤坎镇腾蛟村,一栋看似“不起眼”的土楼同样深藏着不为人知的一段革命故事。这栋坐北向南的防御性建筑是由当地华侨、侨眷于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在开平潭江北岸边出资兴建的,名为“赤坎南楼”,最早的功能是打更放哨。

  记者看到,南楼共有七层,楼门均为铁制,墙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枪眼,都已经被安装的玻璃板保护起来。在楼内,不少铁窗也被炸毁,留下硕大的窟窿。赤坎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余德坚介绍,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打通从广西撤退必经之潭江通道,分兵三路从开平三埠进犯赤坎古镇,驻守南楼的赤坎四乡团队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7名队员固守南楼视死如归。“日军经七天七夜无法攻破南楼,便在河对岸安装巨炮,用巨型开花式瓦斯毒气弹连续轰击,把铁窗炸开,最终七壮士全部中毒昏厥被捕,最后惨遭肢解,壮烈牺牲。”

  近年来,赤坎南楼和周文雍故居都经历了多次修缮,包括对南楼门窗保养上漆,更换残损楼梯木扶手,修补楼板外墙渗漏裂缝等,此外对周文雍故居瓦面进行揭顶重修,用工字钢梁加固天台等。此次入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文物部门将继续挖掘其革命文物内涵,加大活化利用力度,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

  多处中转站旧址

  揭开红色交通线神秘面纱

  评审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力鹏告诉记者,此次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史迹中有不少抗日战争时期的交通站、中转站,如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交通站旧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棣萼楼中转站旧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缵诒堂中转站旧址等,恰好填补了党史、革命史研究中这类型文物史迹的空缺,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序列。

  其中,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蕉坑村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棣萼楼中转站旧址,曾是中共红色交通线上的秘密“中转站”和“秘密仓库”,成立于1927年。交通员孙世阶、刘龙发、李阿应等人以棣萼楼为依托,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了为时五年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党的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项英、任弼时、叶剑英、刘伯承、周恩来、刘少奇等300多位党政军领导和大批革命同志进入苏区,同时护送了枪支、弹药、食品、电台等大批重要物资进入中央苏区,一直未遭到敌人破坏,被称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