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IP与影视作品如何珠联璧合
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近日正在热播。街头巷尾,追剧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小说和电视剧作品使长安成为一个IP,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近年的影视剧制作中,IP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也成为影视行业从业者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和问题。那么,怎样深度挖掘出版物的IP价值,探索一条IP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
在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举办期间,“出版IP与影视对话高峰论坛”会聚了著名作家叶辛、李修文、海飞、周晓枫,著名导演尤小刚、高希希等文学、影视界众多名家,一起畅谈出版物IP改编发展之路。本次论坛以“IP(知识产权)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主题,展开文学出版与影视作品的对话交流,聚焦内容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引领IP的正确舆论导向,为文化内容产业的新时代发展赋能。
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吉德在论坛上致辞。他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例,说明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化IP不仅能世世代代地滋养国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充分调动各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IP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他表示,陕西是一座出版IP富矿,198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红高粱》就是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陕西本土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视剧之后,获得第31届飞天奖。
青年作家、编剧海飞的作品一直以影视化程度高而著称,著名的改编作品有电视剧《麻雀》《旗袍》等。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他总结出两个词来阐释什么样的IP才可以称之为经典。其一是有效IP,其二是陈年爆款。海飞认为,有效IP是指能够转化成其他文化产品的IP,陈年爆款则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IP产品。总体来说,就是只有能够经得起市场和时间双重考验的IP,才能被奉为经典。为此,他建议,打造出版IP,可以利用责编制,在作者创作初期进行跟进,避免作者闭门造车,保障创作内容始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影视改编价值。
因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和《孽债》而为读者和观众熟悉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认为,文学常常是IP创作的源头,如果从文学出发,最关键的还是要讲好一个IP故事。“不管用什么方式写作,都要充分把握读者的心理。写进读者的心里了,老人读了也会怦然心动,小孩子看了也会觉得很感动。”
在此次论坛上,IP产业大会执行主席朱修阳和IP产业大会秘书长王奕栋发布了依据近五年出现的IP改编影视作品的票房或收视率、网络播放总量、话题热度、媒体转载量以及社会参与度五个维度评选出的IP作品影响力榜单。其中,排在榜单前几位的有改编自刘慈欣原著的电影《流浪地球》,以及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破冰行动》系列等多个IP产品。
(本报西安7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刘彬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