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古装出自谁手?

  • 我要分享:

  《长安十二时辰古装出自谁手?

  《长安十二时辰》第一季收官,该片以精美的服化道以及紧凑的剧情成为了2019年影视圈里的黑马。
  影视剧标榜自己服装精美,妆容精致,道具精良的很多,但获得观众一致好评的却不算多。《长安十二时辰》却在服装和化妆方面做到了贴近“史实”。原因不仅是大导演黑泽明的女儿、日本著名服装造型师黑泽和子参与了服装造型指导,还有这样一群默默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复原长达12年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才让我们能够目睹这个近乎还原的大唐。
  这群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中国装束复原团队。
  这个团队说大不大,做研究的有十几个人,算上制作的话也就只有二三十人,但他们所研究的舞台很大——上下五千年的人们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研究和复原的对象。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成立12年,目前经复原出的服装和妆容多达400套,从春秋时期到清代均有涉猎。
  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美术组组长胡晓,让他谈谈《长安十二时辰》以及复原中国传统服饰的工作。

       复原古代服装
       也是复原中国式审美

  2007年,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和制作中国古代服饰。包括创始人刘帅在内,大多数人都是学习艺术或者服装专业的,对于中国古代服饰很感兴趣。那个时候从事中国古代服装复原的人很少,没有参考和参照就自己去研究,慢慢地做出了一点名堂来。
  为了保证研究和复原的严谨性,这个团队里面文史类和文博类的也不少。从各种古籍、资料、壁画、陶俑之中找线索,把实践与考证结合:“以服装来说,就是出土的实物。其实我们参照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但是可以结合很多的实物、壁画、陶俑还有文献的记载资料,不断地尝试穿法,把实践与考证结合。有的出土的实物比较完整,就可以直接复制。但还是要参照同时期的壁画、俑像才知道穿戴的方法。如果只有一个证据是不成立,还要参考很多的资料。”
  目前,整个团队研究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服饰,还包括了首饰、化妆、器具以及乐器等,复原这些古代的器物在胡晓看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服装是所有文化的外寄,有很多东西有民族性的审美。我们做的这些东西能一眼看到这是中国的符号和审美,能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衣服是什么样的。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变化比较快,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希望能够在快速阅读的时代让人们能更直观地看到物质文化的影像资料。”

       购买复原古装
       “时辰”剧组请教唐代礼仪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与《长安十二时辰》的合作来源于剧组的一次采购,后来一来二去就与剧组熟悉了,聊完之后发现能够在剧中做一些工作:“他们也买了一些我们的衣服,回去之后也自己制作了一批。不过他们不会妆发,就录了我们模特妆发的视频。我们还帮他们在剧本上做了一些修改,做了一些指导,比如说唐代礼仪什么的,我们都跟剧组提过。他们拍的时候还把我们工作室复原的锅碗瓢盆都借走了。我们平时也是用这些吃饭的。”
  在胡晓看来《长安十二时辰》虽然还有一些小瑕疵,不过在影视剧里算得上是“良心剧组”:“有的地方还是有错,因为我们没有跟组,在一些小细节方面他们也有一些瑕疵,比如说把盛唐的造型做成了晚唐风格的,不过影视剧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
  作为服饰的行家,胡晓看电视剧会有“职业病”:“有的时候看电视剧比较好笑,会潜意识里去纠错,不过有时候别人也会给我们提一些问题:比如穿了拖地长裙衣服怎么下地干活。因为现在保留的一些资料都是比较精华的礼仪性或者盛装,里面记载的很多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劳动时穿的衣服,他们穿着这些衣服是不用干活的。”

 

       中唐流行黑唇
       古今中外女子都很爱美

  在“十二时辰”播出时,有观众质疑唐朝的老百姓怎么也能够浓妆艳抹地出门。胡晓表示根据考证,古今中外女子都爱美,有钱没钱都有方法把自己收拾得很漂亮:“当时有钱的人有有钱的画法,没钱的人有没钱的画法,就像现在的口红一样,有贵的也有便宜的。当时古代人用不起铅粉就用米粉。我们发现古今中外,女人为了美还是能够下狠手的。”
  而且中国古代有些妆容也很有趣,很多比现在的彩妆还夸张:“唐朝时候口红的色号还挺多的,但不一定是在同一个时期。中唐时期流行黑唇,乌红乌红的,用乌膏注唇。白居易有首诗就写的是:乌膏注唇唇似泥。不过那个时候的直男可能也不喜欢这种妆容。”
  不止在唐代,即便是在大家称颂的“审美极其高级”的宋代,奇葩妆容也不是没有:“宋代流行把鱼鳞修剪贴在脸上,这属于没有钱的,有钱的用珍珠,那种馒头珠贴在脸上。”
  不仅妆容有趣,中国古代人也很时尚:“我们做出来很多的东西会发现,原来古代的人这么时尚,原来古代也有背带裙,吊带裤。很多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不应该在古代出现的,其实它都有。”

       审美标准变迁
       “汉服热”传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