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北京曲剧 看《林则徐在北京》

  • 我要分享:

  “谈艺说戏话北京”第三期活动圆满结束 许娣、尹宝衡等艺术家作为嘉宾亮相
  聊北京曲剧 看《林则徐在北京》

  由北京青年报社、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曲剧团联合主办的“谈艺说戏话北京”日前举办了第三期活动,主题是“聊北京曲剧,看《林则徐在北京》”。本次活动请来的嘉宾有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许娣、北京曲剧演奏家尹宝衡、优秀青年曲剧演员李相岿和彭岩亮。

  在活动现场,许娣为观众们介绍了北京曲剧的产生、发展,自己的从艺历程以及拜师和带徒的经历,特别是自己如何把曲剧表演融入到影视表演;尹宝衡老师则为大家介绍了曲剧音乐的发展;而李相岿则介绍了《林则徐在北京》的创作过程,自己对这出戏中林则徐的理解;彭岩亮则谈了自己如何在这出戏中创作反面人物的故事。

  现场,嘉宾们为观众即兴清唱了曲剧小段,李相岿还教唱了《林则徐在北京》中的一段新曲“小小鸟”。最引起现场观众兴趣的是当彭岩亮清唱的时候,许娣情不自禁地口唱过门为他伴奏。  

  许娣

  曲剧弥补了北京没有地方戏的空缺

  说起曲剧,一些老观众可能知道,但是年轻的朋友们就不太清楚了。在这次的“谈艺说戏话北京”的活动现场,北京曲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许娣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在1949年解放时期左右,有一些伟大的曲艺艺人,因为不满足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而创造了北京曲艺剧。北京曲艺剧产生以后,老舍先生说你们曲艺剧不像个剧种,干脆你们叫曲剧得了,但是为了和河南曲剧区分,冠名北京曲剧。喜欢曲艺的老舍先生给予了曲剧极大的关注,为北京曲剧写了一个戏,叫《柳树井》。在1951年,因为《柳树井》的演出,因为老舍先生的命名,北京曲剧就诞生了!其实无论是评剧还是京剧都不是我们本土的,所以说,北京曲剧弥补了北京没有地方戏的一个空缺。”

  “北京曲剧应该是大雅和大俗的结合体。所谓的‘雅’是它和我们的诗词歌赋有紧密的联系。北京曲剧实际上是以单弦牌子曲为我们的最主要的音乐进行延展的,它的前期是岔曲。岔曲是在清初的时候就有,那个时候是文人墨客玩的。大俗是它特别的贴近生活,‘一半鱼儿和水煮,一半到长街’,很口语化。所以我们说北京曲剧是在一个特别高位上发展起来的群众艺术,一直有生命力。这也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太深厚了,是因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好了。”

  许娣老师1978年毕业于北京戏曲学校,说起如何走上曲剧表演道路时,她说:“其实更多的也是一种缘分。当时其实没有听过北京曲剧,人家去招生就考进来了。因此进入曲剧团以后,觉得说唱难极了,自己怎么唱都唱不好。那怎么办?天天练。好在我们的老师都非常认真,包括我的老师魏喜奎先生。这些老先生、老艺人们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剧种,让我们再不断耕耘、不断完善。”

  谈到自己带徒弟,许娣说:“我也收了一个徒弟,叫王玉。当王玉提出要拜师时,我觉得她的声音和她在舞台上的感觉是我所要的、是我所欣赏的,而且我也觉得应该是魏先生喜欢的,因为我要教的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是魏派。”

  2018年,许娣老师凭借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母亲,而获得了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对于在影视表演中的艺术创作,许娣老师说也可以从曲剧的表演中有所借鉴。“我非常感谢那个时候我们在戏校打的基础,这让我学会了体验人物。有了曲剧舞台的历练、体验,到电视剧上自然就会了。有的时候我在拍戏时,导演也会告诉年轻人,说你们过来看看,许老师的眼睛很亮,还专门有人来跟我学。这也是在曲剧学习时的训练——当你要表达的时候,你眼睛要有亮点。

  年轻的时候,许娣老师原本就有机会拍摄电视剧,但都被她回绝了。面壁练声、坚守舞台,这是她年轻时工作的心态,而这充满了付出的辛酸。

  许娣老师说:“有一次濮存昕说自己演一场话剧只有200块钱,而且还时常发不下来,我在现场没吱声。你们知道我主演一场多少钱吗?10块钱。但我们那群人没有任何怨言。做民族艺术就要忍住孤独、甘于清贫,那时候我连个裤子都没钱买。”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许老师面壁30年练声,面对很多诱惑,仍然脚踏实地保持自己的专注力。这是老艺术家作为领头羊为年轻人树立的榜样。

  尹宝衡

  曲牌体融合板腔体是曲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