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明清才子里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李调元,明清才子里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2)

2020-06-09 10:58作者:采集侠

  原来,其父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带的烹饪资料,李调元便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又加上他自己在广东、京都等地了解到的烹饪方法互为参考,写成一本专谈饮食文化的《醒园录》。正因为李调元的系统梳理,川菜才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他也被后世尊为“川菜之父”。王川直言:“这本书对于我们川菜文化的推广,对于川菜成为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在美食之外,李调元亦好戏曲。回到罗江县故乡醒园,他办起了川剧伶班,并身体力行地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搬上舞台。他经常“自敲檀板课歌童”,带着戏班到成都、绵州等地演出。李调元《听灯曲》七绝诗中,提到带领昆曲班曾在绵州州署蒋莲池座上演灯戏、昆曲。李调元提出“戏曲应该合乎人情”,即更多反映民情,更多以人民为本,“应该各自成体”,要有创新精神。

  李调元还编写了不少川剧剧本,包括《春秋配》《梅降亵》《花田错》《苦节传》等,他课教梨园弟子之事也均有记载。“李调元对于川剧的推广,极大地利于了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在四川的传播和本地化发展,也推动了川剧的复兴。他对川剧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肯定,被尊为‘川剧之父’,也不为过。”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川认为李调元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既有雅文化,也有俗文化,对雅俗文化都有贡献,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身体力行的弘扬,既推动了蜀学文献的整理、巴蜀文化的传播,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普及,非常了不起。”

李调元,明清才子里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纪念李调元的“醒园”。

  挖掘当代价值 加大IP开发力度

  在王川看来,李调元既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具有生活情趣的邻家阿哥。“越研究他,你越能发现他不像那些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历史人物,也不像其他才子那样有很多花边新闻、风流韵事,他是清明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王川希望读者通过对李调元的了解,“第一,认识到对自己民族、自己家乡、自己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从事一切事业的基础;第二点,我们要学习李调元能够身体力行地去传播、传承传统文化。比如,传播上,他办川剧班教孩子们唱戏,自己也去编改戏本等。传承上,罗江李氏家训是‘谦恭处世,修德行善’,他言传身教去教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也是有名的学问家。第三点,李调元热爱传统文化,钟情家乡文化,一辈子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他对学术的敬重,对蜀学文化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德阳市有李调元纪念馆、醒园、李调元读书台、李氏宗祠敦本堂摩崖石刻、李氏宗祠家规碑等,绵阳市有李调元出生地院落、万卷楼遗址、书冢、读书台等。在李调元入选第二批历史名人之后,王川期待四川文旅方面应加大对李调元这一 IP的开发,多多挖掘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李调元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可以通过各种传承、转化,推动文旅结合,推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王川简介

  王川,男,1969年出生,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第五届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2)委员,第十一批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十二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届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等称号和荣誉,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