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老牌坊被撞损:一座国保文物的前世今生(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武大老牌坊被撞损:一座国保文物的前世今生(2)

2020-06-07 10:05作者:采集侠

  事实上,武大老牌坊不仅在武大成为重要地标建筑符号,在武汉市更产生了建筑风格和文化的外溢效应。这一绿色琉璃瓦三间冲天式牌坊的建筑造型,在武汉成为许多其他单位模仿的对象。如位于东湖湖心,同样建于1934年的湖光阁(原名“中正亭”),也是一座钢筋水泥的绿屋顶中国复古风格建筑。阁前东湖绿道的路边,也建有一座牌坊,建筑风格与武大校门高度相似。武昌洪山西南麓的施洋烈士陵园,大门同样为一座三开间冲天式绿色琉璃瓦牌坊。这些位于东湖风景区附近的牌坊,其建筑风格,或多或少都传承自其始祖——街道口的武大老牌坊。

  亟待改善的文物保护状况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国五”名单,其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即包括有“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一项,标号为第497号。同样位列“国五”之中的,还有第475号“未名湖燕园建筑”、第476号“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第479号“东北大学旧址”,这是我国最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批近代大学建筑。

  列入“国五”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共有15处建筑,包括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礼堂、华中水工试验所、半山庐、六一纪念亭、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李达故居。这其中,除了李达故居外,其余14处都为民国时期兴建的建筑。

  在这15处国保单位中,14处都位于今天的武大校园内,唯独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一处,孤悬校外数里远处。正因如此,这一建筑与校内的其他14处建筑相比,境遇可谓霄壤之别。在位于校园内的各校舍建筑陆续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之时,地处街道口闹市之中的老牌坊,不仅几无人知,其周边环境和保护状况,也与“国保”身份极不相称。在发生此次严重撞损时间之前,老牌坊明间的门柱落地处,已发生过多次汽车擦碰,伤痕累累。而周边餐饮门店产生的油污等,更是多年来持续污损老牌坊的表面。

  由于武大牌坊地处校园之外的特殊位置,使得其文物保护客观上存在一定困难。类似这样的文物状况,在国内其他一些城市也有案例。最为相似的是同样建于1930年代的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的两座老牌坊,也位于校区之外,曾经也面临尴尬的境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中,中山大学被迁往原岭南大学校园,而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则被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划分使用。地处五山的原国立中山大学牌坊,其上的字迹也被涂抹改为“为人民服务”。2014年,广州市文物部分对老牌坊进行了修复,重新恢复了原牌坊上由校长邹鲁题写的“国立中山大学”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字样,而牌坊本身也被妥为修缮。2016年,在中山大学校园复建的校门牌坊,也随即改回了历史原貌。

  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老牌坊,在此屹立已八十余年,不仅是一座近代中国著名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见证了过去八十余年里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沧桑变迁。它因当年珞珈山地处偏僻,不得不在大路边建“路牌”指路而建,到如今身居武昌地区最繁华的闹市之中,这巨大的环境变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撞损发生后,一些热心网友和市民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将老牌坊进行异地搬迁保护。且不说作为国保单位,其迁移的法律程序复杂,这一建议本身在笔者看来亦不可取。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本身即承载了重要历史信息,非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本不应轻易移动。妥善保护武大老牌坊已迫在眉睫,而根本之途,应是彻底整治周边环境,还这座文物建筑以本该有的历史尊严。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