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琥珀:灭绝物种“博物馆”(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缅甸琥珀:灭绝物种“博物馆”(2)

2019-07-04 17:32作者:采集侠

  最新的消息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在一枚保留有多种化石类群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水生动物菊石。这是古生物学家初次在琥珀中发现菊石,为揭秘亿年前热带海滨生态情况打开了新的窗口。

  但是,受战乱影响,再加上当地开掘技术相对落后,缅甸胡康河谷这一产区的琥珀产量近年来严重下滑。此外,商业行为也在大量消耗那些极具科学价值的琥珀。由于市场更加偏爱质地纯净的琥珀,包含内容物的部分往往被切割下来,成为边角料。有些地区会把这些边角料磨成粉末,添加进线香等产品;甚至切割成更小的颗粒,填充在枕头里,据说有保健作用。

  邢立达说,如何保护琥珀,保护这些陈列着灭绝物种的“博物馆”,是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也正是《科学》杂志封面报道的主旨所在。

  高科技加持 看清琥珀内动物标本

  虽然小小的琥珀中藏着久远的历史,但要想搞清楚其中的秘密也非易事。科学家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一探究竟?

  在轰动一时的世界首枚恐龙琥珀的研究中,邢立达团队为了明确这段尾巴是古鸟还是恐龙留下的,利用了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显微CT)对该琥珀中的动物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包含椎体结构等的高精度三维重建图像。

  确实,科学家们为了在不破坏琥珀形态的情况下观察内部标本,用上了各种高科技手段。一些研究人员开始采用同步辐射成像法,比如利用高密度X射线照射标本内的化学元素,使之能散发出特殊波长的荧光。此外,还可以通过共轭焦雷射显微镜,可以让标本内部的细小结构成像。

  邢立达团队及合作者在此前研究琥珀中的古鸟等脊椎动物时,除了显微CT,还用了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来研究它,比如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的硬X射线相衬CT、X射线荧光成像和X射线近边吸收谱、上海同步辐射装置的硬X射线相衬CT等都派上了用场。他们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无损得到了隐藏在羽毛、皮肉内部的动物骨骼的高清3D形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