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让古籍 活起来(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让古籍 活起来(2)

2019-09-06 17:33作者:采集侠

  “焦尾本”中的另两卷(卷四十一、四十二)《和陶渊明诗》是民国著名藏书家陈清华的旧藏,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斡旋,于2004年由海外回归祖国,其中一册(卷四十二)连同陈清华其他珍贵藏书一起入藏国家图书馆。

  汲古润今 交流互鉴

  第三展厅“汲古润今”将展出展品60余件,包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金石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舆图等,首次集中展出反映我国水利地貌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大运河舆图)、《河防一览图》(黄河舆图)以及《长江名胜图》(长江舆图),其中《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及《长江名胜图》为全图展出。

  展览还将首次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普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人才培养、古籍修复、影印出版、古籍数字化等成果。重点展示中华再造善本、二十四史、“九全一海”、《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国家重要出版工程成果,以及缩微复制、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成果。通过对比手法,还将展出古籍修复重点项目成果,包括《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前后对比等。

  近年来古籍普查新发现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如国家图书馆入藏的三件国宝级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仅比咸通九年《金刚经》晚59年,为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南京图书馆藏北宋刻印本《景祐礼部韵略》,珍稀孤罕,版本和学术价值极高,被誉为“二百年来古籍界最大发现”。

  第四展厅以“交流互鉴”为主题,将根据时序勾勒出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迹,同时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珍贵古籍回归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呈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各国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的历程。展厅将展出60余种汉文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西文善本古籍。展品类型多样,除传统的古籍善本形态外,包括写本、手稿、拓片、绘画、舆图等,包括唐写本《老子道德经义疏》、汉文拉丁文手抄本《汉字西译》、手稿《法语-汉语-蒙古语-满语词典》、满文稿本《几何原本》、摇篮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此外,展览还将设立海外回归单元,设置“回归大事记”互动多媒体展项,以静态图文+投影互动的形式呈现重要的历史回归事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中华古籍的调查、回归、整理、出版等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展出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诸子百家典籍、古代科技典籍、古代文学经典,古籍里的文字被重新激活,被赋予了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本报记者 曾子芊

  鸣谢:中国国家图书馆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