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史料展出(2)
梁林方案主张不在国徽中使用天安门形象,原因是天安门是建筑物,图式化比较难,不宜作为国徽构成部分,国徽要避免成为一张“风景画片”。他们主张国徽造型最好富有图式化,装饰风写实,易流于庸俗。
张仃团队则在《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中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齿轮、嘉禾、天安门都是国徽图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应该以天安门为主体,即使画成风景画亦无妨,世界各国国徽中有地理特征的风景画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题”。另外,写实是通俗的,并不是庸俗的。
两个方案也有很多共同点,例如嘉禾的设计,均为麦稻穗,将南北方主要粮食作物都涵盖在内,比单一粮食图案更具代表性。
正如张仃在《国徽应征图案说明书》中的陈述,两个团队的设计有分歧也有合作,“为互相充实设计内容与表现形式,故一度交换意见,我们接受了梁先生的很多宝贵意见。”
国徽的最终方案融合了两个团队的设计,例如天安门的设计来自张仃团队,五星红旗元素是梁林方案的贡献。经过清华大学营建系高庄完善浮雕图案,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宣布: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天安门广场
25个方案讨论广场怎么修、修多大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年间,作为皇城正门。1949年开国大典后,随即开始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征集。1950年至1956年,25个规划方案陆续出炉。对天安门广场的性质、规模,对旧建筑的处理以及广场的尺度等问题,形成了热烈讨论。此次展览呈现了不同方案,以及围绕方案产生的争论。
25个方案主要从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是关于广场的性质,有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天安门象征国家,周围建筑应当以国家的主要领导机关为主,同时建立革命博物馆,使其成为一个政治中心;有人则认为广场周围应当以博物馆、图书馆为主,成为一个文化中心。
关于广场周围建筑物的规模,有意见认为,天安门广场代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其周围甚至在前方或中间应当有一定的高大雄伟的新建筑,成为全市建筑的中心和高峰。反对意见提出,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都不高,周围的建筑也不应超过它们,应当是比较低的。
对于旧有建筑的处理,有人认为旧有建筑(前门、箭楼、中华门)和新时代的伟大建设比较起来是渺小的,必要时应当让位;另一派观点认为旧有建筑是历史遗产,应当保留。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广场的大小。主张应该比较开阔的观点,是因为天安门作为集会的中心广场,应当开阔,达30-40公顷;而从建筑的比例上看,有人认为不宜过大,20-25公顷即可。
这些问题在讨论中逐步取得了统一:广场宽度定为500米,形成广场主要天际线的两侧建筑的高度为30-40米。这样,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两面的建筑物,但是站在广场中,又不为建筑限制住视线。
广场采取对称布局,两侧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体形相似而又有所不同,一重一轻,一实一虚。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在广场中央,树木和柱灯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
随后,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步步扩建改造:从拆除牌坊、三座门、牌楼、红墙、不断扩展广场面积,到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观礼台、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最终,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历史性的蜕变。

天安门广场的建设情况。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 对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
国家形象设计反映初心
此次展览的一个特别设计,是以手稿、图纸、草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我们熟识的国家形象设计是怎么一步步定稿的。展览策展人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表示,呈现设计演变的过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目的和理念,从而对新中国成立的初衷和宗旨有更直观和更深刻的领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设计,是怎么体现“新中国范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