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敬学:古人的“开学第一课”(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尊师敬学:古人的“开学第一课”(2)

2019-09-05 16:54作者:采集侠

  古代的君王名侯中也不乏尊师重礼的贤士。例如汉武帝到东郡巡视时,就曾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记载,“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

  在古代,无论是学生的入学仪式还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尊师礼则,都是在通过仪式感去表达学生对师长的尊敬与热爱。

  休息会餐 奖赏激励

  古人也过“教师节”

  即将到来的教师节(9月10日)是较为晚近的节日,实际上,在古代中国也一样有着“教师节”,与孔子有着莫大的联系。

  古时候的“教师节”可以追溯至汉代。据《汉书·平帝纪》,当时的教学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经师也即教师。而黄宗羲的《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着,汉代时,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也就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场面秩序井然、鼓乐喧天、礼节隆重。不仅如此,在祭孔典礼之后,皇帝还会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后来,各地方民众也纷纷效仿帝王的祭孔敬师之礼。虽然汉代时并没有将孔子诞辰确立为“教师节”之名,但教师们已经在这一日开始享有休息、会餐等礼遇。

  从汉代之后,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几乎都被视为了尊师敬师的节日。举例来说,唐代尊孔子为先圣、尊颜回为先师,唐代社会的文化发达、经济殷实,对先师先圣的祭典也就更为隆重。唐宋时期依旧沿袭了汉代“祭祀孔子”的礼俗,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在孔子诞辰日对通过审核考察的“优秀教师”进行奖赏激励。

  到了清代,当朝廷定都北京后,便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将孔子称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上元县志》中记载:“……其二月十八日至圣升遐、八月二十七日至圣诞辰两祭,皆本邑绅士经理之。国初以来吾乡吴君哲邻集同人捐资,首创此举,至今几百年矣。”又据《帝京岁时纪胜》载,每年八月的先师诞时,北京民间“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可见彼时的“教师节”几乎与上元、七夕、中元、冬至等节日同样重要。不仅皇都京城如此,其他地方也都将“祀至圣”视为了重要节庆礼俗。例如在山西的《晋祠志》中就记载着:“士大夫陈设脯醴致祭于文昌宫。其各馆师弟均于是日祀之。”

  百花成蜜 润物无声

  古诗词里的敬师之道

  除了节日庆典和礼俗仪式外,古人的师生情谊也常体现在历史故事和诗词文学之中。

  例如《宋史·杨时传》中记载着,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后来考中进士,仍然谦虚谨慎、尊师敬友,于是被著名理学家程颐视为得意门生。杨时四十余岁时曾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问题,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赶至老师程颐家时,程颐正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即使大雪纷飞,也依然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待程颐醒来,发现立在风雪中的杨时二人身上已经覆满积雪,这便流传成了“程门立雪”的典故。此类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还有“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

  如今人们往往借助古时的诗词或谚语来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李商隐的那首《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后人用来形容教师为学生操劳、为教学奉献的高尚品德。白居易在《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也写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是说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杜甫的《春夜喜雨》又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拟人手法描述雨水对大地默默的滋润,也常被当代人用来赞美教师对莘莘学子的培育。

  还有很多诗词歌赋以隐喻或转喻的形式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与敬重。例如李白曾作《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倾诉了对雍尊师的仰慕之意以及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唐代罗隐的《蜂》中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常被用来作为对老师们辛勤教书育人的赞美。又如清代郑燮在《新竹》中描写“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寓意学子需要在老师的扶持教育之下茁壮成长、青出于蓝,从而表达对教师们的赞美。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