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梅城:千年古府,梅开二度(2)
老姚说,辛苦过去了就过去了,就像苦力肩上的担子,晚上卸下了也就卸下了。但是当他走在梅城的街头巷尾,心中还是时常会涌上一种复杂的情感,有感慨,有欣慰,也有一点酸楚。这些焕然一新、赏心悦目的院落、景观和街道,都有自己留下的辛苦和汗水。
让老姚和征迁干部们难忘的,还有梅城百姓的支持和理解。103岁的卢奶奶不顾腿部骨折,坚持要家人抬到老宅前亲自签下征收协议。在义乌经商的梅城人戚元生的老宅面积大、地段好,刚开始家人不想征迁,然而春节期间,戚元生在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顾大局舍弃古居地,做奉献全为子孙福……
俞建国虽然早就在镇上买了新房,但一直住在老宅,除了留恋,也为了陪伴86岁的老母亲。房子要征迁,母亲开始也很不愿意。“我劝她,这是造福子孙后代。母亲就我一个儿子,最后她说,好吧,听你的。”
临近退休还能大干一场
他说自己是幸运的
今天,当你走在梅城的街头,经过一处处天井照壁,粉墙黛瓦。青石街道拉长你的影子,清澈高远的秋色下,饱经沧桑的澄清门披着晚霞,诉说着古镇的千年风韵。2.27公里的梅城大坝、400米的南大街、正大街和基本修缮完成的三星街,已初步形成集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街区;金源昌卷烟厂、清邮局等都已拾掇妥当,静待开门迎客。一条连接城内东湖、西湖的玉带河,也已建设过半……
“阿婆家”的老板娘廖益慧,依旧在期待着下一个雨天,可以让她撑着油纸伞,去寻找那份“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意。她12岁的女儿,也有着和妈妈相同的情趣,喜欢走走梅城的小巷。“但是以前她怕居民养的狗,自从养犬集中整治后,她也不害怕了。”廖益慧说。
这一年来梅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梅城”俞建国感慨,有时也让他困惑。“感觉从我记事起,梅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连我都认不出来了,要仔细地在脑子里过一遍,才能想起,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
在梅城工作了16年,姚樟松发现自己最近在镇上多了许多熟人。“走在路上,总有人跟我打招呼‘老姚’,我却想不起对方是谁。想半天,哦,是原先那幢房子的住户,征迁认识的。”
姚樟松说,古城复兴这个大工程,没有三五年不会结束,自己这份“苦力”,肯定是要干到退休为止了。但是他也说自己很幸运,能在临近退休时,赶上这样大干一场的机会。
“我退休后一定会再回梅城看看。”姚樟松说,有时他甚至希望,将来的古城是要收门票的。“如果要门票,游客还是络绎不绝,那也就证明,我们的努力真的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