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马背上的“文艺轻骑兵”(2)
2019-09-02 16:32作者:采集侠
乌兰牧骑队员很多都经过专业的训练,装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有了旋转舞台,还加入了绚丽的声光电技术,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让队员们创作的节目更加接地气,正蓝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每年有一半时间活跃在草原上的农牧民中间,与他们同吃同住,一起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在表演的同时,也寻找创作的灵感。
“农牧民在哪,舞台就在哪”
在仁·斯琴巴特尔看来,表演队的创作灵感也都来源于农牧民,把生活融入了艺术中,他们是在用牧民们的语言演出,这也是乌兰牧骑能够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斯琴巴特尔表示,现在乌兰牧骑的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以分散演出、流动演出等多种形式,满足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厂矿、学校、敬老院等地广大群众的新时代文化需求。乌兰牧骑常年奔走在基层,活跃在生产生活第一线,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也传播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农牧民们也用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滋养了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创作灵感。演出中最常见的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丰收舞,都是根据农牧民们生产、劳作的场景创作出来的。正因为带着“露珠”和“泥土味”,贴近农牧民生活,才赢得了农牧民们的欢迎。接下来,正蓝旗乌兰牧骑将以农牧业生产、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孝老爱亲等为题材开展创作,讲述大草原农村牧区的新变化,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农牧民在哪里,我们演出的舞台就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