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清华学人“破格”录取的历史考察(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民国时期清华学人“破格”录取的历史考察(2)

2019-09-02 10:39作者:采集侠

  另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是关于吴晗的,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吴晗原本就读于上海,后追随胡适到了北京。他投考清华时数学考了零分,因为文史成绩特别优异而被清华“破格”录取。而事实则是吴晗的数学的确不好,在投考清华的同时他也报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但都因数学成绩太差而折戟沉沙。但是,他被清华录取时参加的是历史系二年级的转学插班考试,并非一年级新生的招生考试。在吴晗投考的1931年,清华历史系招收二年级学生的考试科目如下:“一、党义,二、国文,三、英文,四、中国通史,五、西洋通史,六、大学普通物理、大学普通化学、大学普通生物学、论理学任择一门。”(《国立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简章》,《清华周刊》1931年第11、12期合刊)显然,其中并没有数学一门,因此传说自然不攻自破。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传说闻一多也是因作文颇佳被“破格”录取至清华的。其实,这件事发生于清华在湖北省的初试环节。该年的湖北省内“初试是在武昌举行的,科目有历史、地理、算学、英文。他的这些成绩都较平平,但是一篇《多闻阙疑》的作文却得到考官的惊异。这篇题目与闻一多的姓名有关,好像曾经练习过,关键是他摹仿梁启超的文笔——那时最为时髦的笔法,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果然,这篇出类拔萃的作文使他获得备取第一名,有了入京复试资格。复试时,他以鄂籍第二名被正式录取”(闻黎明:《闻一多传》)。因此,闻一多并非因为一篇作文而被清华“破格”录取,最终决定他能够被清华录取的是在北京参加的复试的成绩。当时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生选拔,首先由各省推荐,而各省内部往往由于缺乏经验,选拔过程各异,尚未形成一种严谨的制度规范。闻一多所在湖北省毕竟还为此事专门举行考试,而有的省份甚至只有口试。

  

  近些年来,对民国时期大学的怀旧形成一股热潮,这些流传甚广的民国学术大师被“破格”录取的故事,实际是这种“民国大学热”的具体表现。这类故事在一些报刊媒体上频频亮相,一方面传播了失实的历史,一方面则可能令一些青年对民国时期的大学产生误解,盲目地“心向往之”。这些“破格”录取的故事,“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实“怀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

  事实上,这些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在偏科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被一流大学录取,是符合当时大学的招生制度和规范的,并非所谓“破格”。民国时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当时的高等教育制度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而当时大学看似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实则是出于教育水平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无奈之举。

  仔细考察那些民国时期“破格”录取的故事,从中不难发现,这些所谓被“破格”录取的学术大师,大多数是文史大家,他们不擅长的学科通常是数学、英文或物理、化学之类,而他们的国文成绩则普遍颇佳,甚至不乏满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在学科、地域等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等情况。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