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出复制品,尺度在哪里?(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博物馆展出复制品,尺度在哪里?(2)

2019-09-02 10:31作者:采集侠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任蕊则认为,入展的“复制品”究竟是否值得看,也应当分情况讨论。“博物馆如果粗劣地复制、生搬硬套或者篡改经典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且在复制之后并未进行研究性的梳理、对公众的专业诠释与导览,会让观众失望,是不可取的。”

  但高仿品和原作毕竟是有区别的,无论用什么样的高科技复制,见不到真品,人们的心中也会存在心理落差。那么这种落差怎样弥补?任蕊认为,这个时候,对观众的专业诠释工作就很重要。“对于这种落差,还是要做好公众导览、讲座、工作坊等公共教育活动,不应有欺骗性,对待复制的态度还是要以学术的、教育的、非营利的态度展开,让观众能够接触到更准确的文化艺术信息,更多了解到艺术背后的故事和艺术成就。”

  “一些观众可能‘随大流’来看展,观展后当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原来我看的都是复制品,那真品呢?面对各类观众分类研究,我们做了10多场的工作坊和6场专业学术讲座,邀请了国际上研究达·芬奇的专家学者讲解达·芬奇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还完成了近千场社会公益导览,让观众了解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公益导览人员不断向观众介绍、讲解作品的问世时间、讲解在艺术史上有什么样的丰碑式的价值、讲解原作为什么不能来到中国以及应该如何看待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众就会抱着一种研究、学习的心态,知道这是一次以低成本获得较高的教育价值的观摩。”任蕊补充解释道。

  通过艺术复制可实现“把展品带回家”

  故宫文创仿甜白釉暗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做成“吉字茶具”,贵州省博物馆将鎏金三足铜鍪变成可以栽种植物的袖珍花盆……不少观众感受到,近年来博物馆里和展品“长得越来越像”的纪念品越来越多了。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复制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博物馆,实际上正反映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逐渐由过去主要面向专业人员研究开放到更宽广的大众文化空间的转变。

  “高科技在博物馆的深度应用,让观众更好地实现和展品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体验。所以新科技的发展、博物馆新科技的应用是必然趋势,能让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让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走进人民生活中。”任蕊表示。

  “以复制品代替真品的好处,是其更能满足观众对文物接近和亲近的需要,可以让观众更进一步进入场景,而真品往往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很难融入的。我倒是认为,一个展览可以把真品放在展柜里,把仿制品放在体验区,这样就弥补了以上所说的遗憾。今后的博物馆,真品的展览可能越来越少。通过数字化的展示,观众不但看到文物,还可以走进文物本体的时代和地域的场景、通过文物讲故事、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故事场景。”张铭心说。

  任蕊还认为,艺术复制品的呈现也可以采用多维多层次的方式,在仿制经典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全面还原其状态、质感、文化特性;除此之外,用高精尖科技媒介展览艺术作品的方式,以及VR、全息影像等全新技术的互动和观众体验,也在不断地发展。最后,艺术衍生品的设计与生产、销售、3D打印复制,都是把艺术品带回家、让艺术品深入人们生活的方式。

  (本报记者 周世祥)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