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职业金缮修复师:“残缺的美”也需要传承(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小众职业金缮修复师:“残缺的美”也需要传承(2)

2019-08-30 16:36作者:采集侠

  采访期间,去了陈志杰的工作室两次,前后大约半月有余,都能看到他工作台上的一个小梅瓶。他讲起这件小梅瓶,说是一件明代的器物还是件孤品,用金缮的方式重新拼接还原,目前正在阴干,还需要大概半月时间才能完成。

  我惊讶的问他,几个月都只做这件事情吗?

  陈志杰说,漆这种修复更多的是在等待时间。因为要等待合适的温度、湿度。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干,因此需要放在阴干房里面,让它干透完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所以我们看到的修复好的一件器物,必须经过反复修改,为了达到器物在次生命,多的时候可能要经过几十次的完整修复过程。这些都需要时间。

  用金缮修复,多数人看到的是金漆或漆色的装饰效果,很少有人关注漆在结构基础上起的作用,漆的粘性大,稳定,关键是这样的天然黏合剂没有化学污染。而正是天然的黏合剂却能让人过敏。

  过敏程度有多严重?

  可以严重到整双手红肿有痒,脸、耳、嘴都肿得像“猪头”。正是如此,在学习金缮修复过程中,很多人都因为这个过敏反应而放弃。陈志杰也过敏了好多次,这过程痛苦不堪,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慢下来,会让我开始思考更多东西。”

  这几年,陈志杰的生活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金缮修复已经变成了他的生活重心。

  因为周边的朋友都在五十岁以上,平常修复的物件都在一千到八百多年以上的老物件。生活状态以静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情绪波动。

  金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如果采用得当的手法、优雅的设计,不但可以还原本已破碎的原作,反而还能增加另一种难以言喻的“残缺的美”。

  每个器物都有生命,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人使用,难免磕磕碰碰,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总会遇到一些事,难免伤害或者折损。

  “修复并不难,却是一个需要理解的细致手工活。抱着学成、学好的态度,把原本属于中国的技术传承下来,让文化回归,我希望咱们本地有共同爱好者参与修复当中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传承。”

  陈志杰说,任何艺术的技法经过训练都可以学会,甚至熟练地掌握。他认为,修复器物的手艺,许多时候需要代入修复人的审美,和对器物的理解。而他也是在逐渐变化着的,因此他并不能只是用“修复师”,这样去简单定义他的人生。(王慧)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