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谣工匠博物馆:2万多件老物件 讲述黄河匠人传奇(2)
收藏老物件,开始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致,而在二十几年前,因一位外国朋友对当地没有黄河民间农耕文化相关博物馆的一句质疑,让他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建一间民俗博物馆。
2014年底,李天东参与了包头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这让他感到,时机已成熟。在包头市和九原区政府的支持下,在黄河岸边西栓圪堵的一片沼泽地和一座废弃砖厂,他在儿子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黄河匠人梦”。
在博物馆成立之前,其实很多人并不太理解他的“收藏”。李天东的藏品,多数并不是珍贵的玉器、瓷器,金银财宝之类。有人说,他收藏垃圾。
半个世纪前劳动人民使用过的油壶、铁器、耕具,依然能发出清脆响声的驼铃、从失火木材厂挽救出的木材、倒闭陶器厂灰烬中挖出的陶杯……每一件在外人看来早已没有利用价值的物件,在李天东手里都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除了他30年间走遍黄河包头段沿岸村庄收集的民俗藏品,还有他从27位黄河工匠手中收集的珍贵手工业工具,这些都在博物馆里一一呈现。
这位年过花甲的艺术家,终于将自己的“黄河情怀”以及众多黄河工匠的托付,安放在母亲河畔的家乡土地上。
古朴厚重的传统文化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自运营以来,“黄河谣”每年带动的综合客流在100万人次以上。
此外,园区还为周边村民提供职业培训和工作岗位,一方面,直接为周边农民提供了50余个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客流带动、技术引导等多种方式,为周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配送、餐饮住宿等多种产业拉动增收2000余万元。
很多次,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在参观完李天东的博物馆后,都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看到他们一边轻轻抚摩土坯矮房,一边眼含泪光时,李天东深谙其味。他说黄河谣的使命就是讲述一个个关于黄河的故事与传说,并使其流传下去。
“包头,自古为水旱码头,而工匠精神,承载着历史与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工艺却面临着消失。”李天东说,历史之所以称之为历史,是人们革新了旧的生产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不能忘记,文化传承更不能忘。“工具可以革新,老匠人的精神,不该失传。”
谈到黄河谣的最初的构思,李天东说,工匠博物馆以黄河文化为背景,而工匠精神与黄河魂本是一体。“黄河谣就是要借工匠之手做一个再现,让大家懂得,人们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黄河魂其实就在身边。”他说,建馆时,以黄河两岸的工匠为主线,目的就是为那些最普通的劳动工具树碑立传,为黄河两岸的老匠人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