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夏令营带留守儿童走进博物馆(2)
经过一个学期的线上学习,孩子们对文化和历史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少孩子是带着好奇来到北京的。“除了观音像,首都博物馆还有那哪些文物?”“首都博物馆有多大?”“故宫博物院和电视剧里的一样吗?”
夏令营邀请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组长屈峰,给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当了一回特殊的导游。在带孩子们参观的同时,屈峰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中国传统皇家古建装饰的寓意,古建结构构件的奥秘,让孩子们在畅游故宫的同时,还能学到了皇家宫殿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川仁寿县垂杨柳小学的周涵玥上四年级,平时爱好搜集学习历史知识,她此行的最大愿望是去看珍妃井,“我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珍妃井,这次要去看看真的井是什么样子的”。
周涵玥说,自己回到学校要跟同学们讲一讲故宫,“我学到了怎么跟同学们讲课,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眼睛都要忙不过来啦!”湖南隆回虎形山瑶族乡九年义务制学校的沈蔚婷没想到博物馆“能有这么大”。博物馆之前只是存在于这位瑶族小姑娘想象里的一个“放东西的大屋子”。走进博物馆的沈蔚婷说,“中国人真厉害!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多多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直播+赋能博物馆美育 一根网线把博物馆送到乡村小学
“只有少数学生出过远门,最远也只是去过省城,包括我们老师在内,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去大博物馆看一看。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和夏令营活动,给孩子们圆了一个梦。”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鹿山小学李建壑老师说。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家。2018年,走进博物馆参观的总人次已达到了10.08亿。与博物馆热的亮眼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参观重点博物馆的一二线城市客群占比高达69.18%,五线及以下城市客群仅占3.69%。
博物馆尚未能触达乡村,触达乡村学校,这是老师们普遍谈到的事实。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用一根网线,就把博物馆优质美育资源送到了乡村学校的课堂上。
2019年上半年,由北京网络文化协会主办,陌陌科技承办的“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邀请到十所国内顶级博物馆的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直播间“走近博物馆”,带乡村孩子探寻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和精神密码。
22个省市自治区,150多所乡村学校,数万名乡村孩子,这一组“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的受众人群和数字,让博物馆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
上海博物馆张经纬说,“一般博物馆每天最多的参观人数为5000人次至6000人次,但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线上参观流量可以实现数以百倍甚至千倍地增加。”
这也让他思考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深层联系,“参观者即便不能身在博物馆,也能在线上观展和接受博物馆教育,这是网络直播平台赋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一认为,常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是不太能覆盖到乡村学校的。“博物馆展厅再大,它能同时容载的观众数量也是有限的,没有机会给观众深度解读单件文物,但通过互联网给孩子们传达的知识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受众面也更广泛。”
“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把博物馆精准地送到了乡村课堂,送到了最为需要的地方。同时,博物馆人也用鲜活的实践,探索出了博物教育和乡村美育的新方式、新路径。
正如刘丞所说,陌陌“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