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苦行僧 东莞“文史泰斗”靠制氧机坚持古籍研究(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甘做苦行僧 东莞“文史泰斗”靠制氧机坚持古籍研究(2)

2019-08-22 11:59作者:采集侠

  杨宝霖:感谢读者,读者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我在文史研究上做出了一点成绩,大家看得到,我心满意足;二、我的正业是教师,在正业上我是做足了的,否则没人会选我为广东省特级教师。当时东莞全县的中学教师投票,后来我当选全国优秀教师,如果我在正业上做得不好,有一些偏向业余,甚至放弃了正业,就得不到这些名号。

  我的正业做得满满的,每天晚上10时完成批改作业、备课,才打开书来研究。光是改作文,不要说备课,每天一定完成15篇,不完成就不睡觉。我最怕人家说我不务正业,所以我在退休之前,我写什么书、发表什么文章,我从来不说。很多人与我共事几十年都不知道,《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出版的时候,有同事看到了觉得莫名其妙:“没听说杨老师搞这个啊!”

  “我是散兵游勇,不是正规军”

  广州日报:您苦心孤诣做这些事,将来谁能接续?

  杨宝霖:没人接,也没助手,订一本书都是我自己订的。现在东莞已经有5个单位在研究本土文史,例如东莞市图书馆、东莞市方志办、东莞展览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研究人员都是体制内的,有工资、课题费、资助。我买资料是自己的工资,出去找资料用自己的工资,写出来稿费有多少呢?不到我付出的十分之一,做得越多越亏本,谁愿意跟我做?我是散兵游勇,不是正规军。散兵游勇有一个好处,我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总之,我写出来的东西,对东莞人民有用、合法合理的就行了。

  感慨:“假如有第二次机会,我还是当教师”

  “我的好朋友都是论战得来的”

  广州日报:您之前提到,您研究的特点是“人弃我取”。

  杨宝霖:对,人弃我取,你研究的我就不要了,你不要的我就捡回来。第二个特点呢,我年轻时发表的文章都是驳论,越是名家我越驳。这不是说名家是假的,一个人的认识总有不够的地方,太阳也有照不到的角落,我往角落放光明就行了。我几个很好的朋友,都是论战得来的。

  比如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他编的《全宋词》《全金元词》我全读了。《全宋词》有五本,足有一尺厚。读后我提出了40多条意见,指出他在某一小方面是否失之眉睫。

  唐圭璋先生获悉意见后马上发电报到东莞中学,请我到南京,去他家见面。我很高兴,就去了。见到什么寒暄也没有,他请我帮他做一件事,《全宋词》等系列一般读者都不愿意看,想做一个简编版。他当时身体不好,想让我帮他完成。他说:“我看你给我评的40多条意见,我承认,我改,你先答应我。”我只能答应。

  我拿回来做了两年。接着我调去了华南农业大学,给中国四大农史巨擘之一的梁家勉教授做助手,也是驳出来的。他看到我的文章,写信叫我马上到广州见他,他当年已经78岁了。

  “杨家四代为人师表,我觉得当教师很好”

  广州日报:您年岁已高,平时谁照顾您和夫人?

  杨宝霖: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平时工作实在太忙,日常照料主要靠次子杨棣新,他现在是东莞中学总务处的职工。我这个次子是见义勇为的“东莞好市民”。1994年,一名小学生被人抢劫的时候,他见义勇为,被人砍了7刀,差点死了。

  广州日报:到目前为止,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时光可以重来,让您回到青年时代,您还会选择今天这条路吗?

  杨宝霖: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找资料,我找的资料不是一页两页,一个方面的资料起码几十斤,有时几百斤。例如《全芳备祖》这本书,我家里现在准备整理的资料,起码超过200斤呢。

  生命有限,找资料的时间长了,用资料的时间就短了。如果那时找一些,用一些,就好了。而我当时不知道今后会怎样,只顾着拼命地找资料,现在用的时间太少,我遗憾在这里。大量的时间找资料,没有及时地用资料,现在找的资料用不了。怎么办?给人家用,我把书捐给图书馆就是因为这样。

  做一行,爱一行,杨家四代为人师表,我觉得当教师很好。我有好几次转行的机会,都是别人来请我,但是我不去。假如有第二次机会,我还是当教师!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