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不甘心只做年轻人“打卡”景点(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不甘心只做年轻人“打卡”景点(2)

2019-08-21 15:20作者:采集侠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从中国来的游客,他们来大都会博物馆,其实不仅仅想参观西方的艺术作品,也想看有没有东方的艺术作品、东方文化在这里得到展示。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亚洲游客来到大都会博物馆,我们希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共鸣。

  这和卢浮宫是完全不同的。卢浮宫的存在主要是对法国文化的展示,它的根基来源于法国。所以游客去参观卢浮宫,是为了去看法国的宫殿,去了解欧洲的艺术。而大都会博物馆,则不仅仅是为美国存在的,它展示美国、欧洲、亚洲、非洲等各地的艺术和文化,是一个更复杂、更综合多元的存在。对于我来说,我希望游客来到大都会博物馆,既能博览世界,又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美国和欧洲的博物馆,在经营方式和资金来源上也不一样。我觉得美国博物馆和受众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和强烈,美国的受众总是有一种主人翁意识,认为“这个博物馆是我们的”。美国的很多博物馆都是由捐款和会员支持的,运营资金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此,也让博物馆和受众之间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连结。

  在我看来,主人翁意识是一件非常正面和积极的事情。作为博物馆的经营者,你要懂得维护这种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博物馆的会员基础庞大,虽然我没有看到具体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卢浮宫在内的很多欧洲博物馆,它们的会员基础远不及大都会博物馆。

  不仅仅是让人们参观的“景点”

  中国新闻周刊:说到资金来源,普遍的观点是博物馆通常不是一个营利机构,而更多承担的是社会价值。要在满足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受众需求和良好的经济状况之间保持平衡,需要做哪些取舍?

  麦克斯 ·霍莱因:运营和维持任何一个博物馆或者文化机构,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它和其他的艺术经营不同,因为博物馆需要不断地收藏。回顾过去的50年,大都会的展品、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经营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要通过各种方式为这种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助力。

  在这个时代,维持一个博物馆的资金增长,经营模式和财务模型也会更加复杂。你在运营上会遇到许多挑战,比如很多博物馆都会有财政赤字,这就像一个周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馆长,就必须有一个清楚的头脑,得思考对于博物馆来讲,在现阶段究竟什么是更重要的,需要对博物馆的各种项目、规划进行排序,确保运营成果最大化。

  大都会博物馆的规模极其庞大,现在有2300多名员工,500多名志愿者。当然,运营经费也非常可观,每年约3.2亿美元。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马上我们会去非洲、印度等地做巡回展览。我们要思考现在我们在哪里,未来的十年我们要去哪里,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

  作为大都会博物馆的馆长,我目前最大的感受是,经营其他博物馆,更多的时候是你要主动去寻找机会,而来到大都会博物馆,你会发现所有的机会都会向你涌来。机会之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甚至是你的承受能力。就好像你每天吃晚餐的时候,面前都是一桌满汉全席,你的胃口只有那么多,不可能每样菜都吃,所以究竟该吃什么?这就是一个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要懂得取舍,选择最重要的,还要保持专注。要清醒地进行选择,确保所做的选择对博物馆是最有益的,是符合逻辑和大都会博物馆的历史及定位的。更深层的一点是,每迈出的一步,都要着眼于提升大都会博物馆作为一个世界顶级博物馆的竞争力。

  中国新闻周刊:大都会博物馆即将迎来150周年。就未来的5年到10年而言,你希望给大都会博物馆能有哪些改变?

  麦克斯 ·霍莱因:对于一个美国博物馆来说,150年是一个非常漫长和有纪念价值的事情。可能对于欧洲的博物馆来说,150年算是年轻的。

  我希望未来能给大都会博物馆带来更多的突破。传统意义上,我们都知道博物馆是一个人们可以参观的实体,大都会博物馆有望突破人们对博物馆的传统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让人们参观的“景点”,而是成为一个可以激发就艺术、文化、创造进行讨论的平台,这种影响应是跨社区的、跨种族、全球范围的。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