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究: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2)
其三,史料研究本身具有相应的结构层次。史料研究显然不是简单的搜集、整理史料,尽管这项工作是史料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史料搜集和整理是研究的基础,而后采取何种角度,确立研究的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才是史料研究的目的。上述至少是两个层次或两个阶段的划分在整体上大致勾勒出史料研究本身的结构。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如果说层次结构决定了史料研究的基本方向,那么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当对自己的工作要解决哪些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史料研究不仅要重新勘误、校正已有的文献,实现文献史料的全面、翔实、准确,一改诸如“全集不全”式的“通病”,而且还应当在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探索出可行的道路。除此之外,史料研究还应当兼具时空意识,或是在“重述”历史的过程中丰富历史的认识,或是以区域空间为特色进而突破地域性的限制,“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鉴于现有的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都注意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突出研究特色和专业性之余,追求视野上的大、广、全、多,应当成为史料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当代文学的史料研究还应当充分注意史料的价值。文学史料就功能和实践角度来说,是给文学史研究和书写提供资料,这样的辨析方式很容易在价值构成上区分出一般性资料和文学史资料,同样也能得出研究哪种史料更具价值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进入网络时代,很多可以纳入史料范围的作品,只有版本价值,没有文献价值。以目前图书市场上可以随处看到的种种版本的林徽因、张爱玲、徐志摩、萧红等现代作家的传记为例,每人都有百余种且都可以因为本身是传记而被纳入史料范围,但谈及究竟有多少价值却要大打折扣。史料研究不能因为“为研究”而走向“泛史料化”的状态,这是每个研究者都应当合理把握的重要尺度。
现当代文学的史料研究同样也应当重视史料研究者的素养。史料研究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应当秉持寻根问底、求真求深的理念。客观地说,史料研究是一个苦差事,可能长期奔行于查找、搜集史料的路上,而后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进而完成一篇扎实的学术文章。对于现阶段学术考评体制来说,史料研究者需要耐得住寂寞。同时,史料研究者还需要知识全面、见地深刻,精通研究视域内的文学和历史,唯其如此,史料研究者才能真正达到德、才、识、力齐备的状态。
总之,近年来兴起的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热,不仅标志着现当代文学本身已进入“自觉历史化”的状态,而且也标志着现当代文学研究本身正经历着一次结构和方向的调整。史料研究的适度繁荣有助于现当代文学学科本身的研究格局重构,开放式的史料研究可以促进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文学史研究,在思维和实践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新的研究契机和观念理路正蕴含其中。 (作者:张立群,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