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导《杜甫》,最难是找“陌生感”(2)
在排演《杜甫》之前,很多人对冯远征说过,“你第一次排这么大的戏,就冒了这么大险起用大量年轻演员,你应该找一群更加成熟的演员来带。”对于这些善意的提醒冯远征则认为,“他们说得没错,如果这样的话,这个戏可能会受到关注更多,我既然选择要冒险,就冒得大一点,我不怕失败,况且我觉得《杜甫》这么好的剧本基础不可能失败。”每当谈及青年演员时,冯远征会立即从导演跳转到北京人艺演员队队长的身份中,在他看来,目前的北京人艺已到了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北京人艺必须要接受割肉式的阵痛。但是一个从观众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我们这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文人戏剧”质疑多是正常
从《司马迁》到《杜甫》,冯远征直言做“文人戏剧”其实比普通的戏剧更难,因为了解历史人物的人很多,因此挑剔就会多,当年《司马迁》也有人提出过质疑,其实很正常。在冯远征看来,目前“文人戏剧”少的原因是没有人来写,而且这类戏剧对于剧作家的要求也非常高:“当年《李白》上演之后,有人对郭启宏说,你应该写杜甫,但他并没有动笔,因为年轻时他有一种洒脱,正符合创作李白的心境。”冯远征觉得,随着郭启宏年龄的增大,生活的阅历开始让他慢慢认为杜甫是深沉的,甚至郭启宏在创作低谷、遭遇到挫折时,是杜甫的精神感动了他,才有了今天的作品。
冯远征还认为“文人戏剧”之所以难,是因为这种作品不同于照抄历史,创作者必须有充分的思考,但当下又有谁愿意为一个剧本花费上20年的时间修修改改,完成以后也挣不了多少钱。浮躁的社会造成很多剧作家不想去更加深入地创作一部作品,即便如此,冯远征还是坚信未来肯定会有更好的剧作家诞生。“因为现在我们开始慢慢地沉淀自己,对物质的需求慢慢回归于平淡的心态。当我们没有那么多物欲,可能会诞生大的事件。当然现在也还好,还有像郭启宏这样的一群创作剧本的大师们在努力,但是还是少。”冯远征说。
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