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扛得住台风和暴雨(2)
很多人以为,监测中心在整个良渚遗址保护中的作用,仅仅是“情报站”,及时汇报一堆数据。其实,它应该更像一个科学实验室,参与到良渚古城遗址的学术研究中。
“监测中心首先是古城遗址日常监测管理的中心,更要成为我们中国南方土遗址保护数据分析采集的实验室、土遗址学术研究的中心,在管理之外参与更多学术性的工作。日常守护做得好,科学实验室功能也可以加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一针见血,马上看到了监测中心的潜力和空间。
多少游客、哪里来的
也是监测重点
在完成了申遗的阶段性任务之后,日常的保护和管理,才是接下来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是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建设项目、游客管理上,后续的日常管理是重中之重。”郑建华说,比如遗产缓冲区里可以建设,但是否符合我们的管理要求,建设项目的管理是监测的重点。
国际上也曾有反面教材。比如2009年,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的易北河谷(Elbe Valley)被世界遗产组织除名,理由是一座修建中的跨河大桥破坏了易北河谷文化景观,它也是继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之后第二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项目。
对西湖遗产监测经验颇多的杭州市园文局副局长卓军,对良渚古城的监测提出了更多实战型建议。
卓军认为,监测中心的风险研究能力还要继续提升,比如游客量的分析研究,“游客进来后,他的人种、性别、地理分布,都应该能采集到。”
游客,是日常管理中的一个重点。
对于游客的监测,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
郑建华说,游客管理,不仅仅是游客的流量、游客的来源等,还有很重要一个方面:游客的安全。
“游客如果出现险情,你的反应能力到底怎么样?是否有迅速消除危险因素的能力。现在公园在开放范围内,不仅仅是交通、高温天气等,服务设施还有提升空间,需要监测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