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棵棵胡杨 致敬革命前辈(2)
早上八点多从阿克苏出发,临近中午到达库车。车子在天山南麓行驶,往左看是光秃秃的赭色岩石,往右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间或可见高耸的风力发电机和石油钻探塔,下了高速进入库车县城后才看到绿色。我是来这里家访的,因为知道林基路曾在这里工作,所以对这里多了些特别的关注。我问学生家长,知道林基路吗?他们说,知道,这里有林基路大坝,还有团结新桥也是他修建的。查了下资料,林基路就任新疆学院教务长是1938年,那时他只有二十二岁。就任库车县县长时只有二十三岁,离任库车县县长那年他二十五岁,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是1943年9月,那时他年仅二十七岁,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陈潭秋、毛泽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提出了新疆学院校训(“团结、紧张、质朴、活泼”),带领学生开展爱国抗日宣传活动,创作了新疆学院院歌,在阿克苏、库车、乌什大力兴办教育,办了难以计数的好事实事。
在惊叹林基路的坚强革命意志和超强工作能力时,我们也深深为一位女性所折服。她便是林基路的妻子,陈茵素。同为台山人,她出身于富裕的华侨商人家庭,1935年底与林基路在日本留学时结婚。1937年8月她从日本回到台山老家分娩,不久产下一女。彼时,林基路已经奔赴延安。1938年5月,陈茵素与几位知识青年相约从台山赶赴延安。当他们走到河南信阳时,铁路因战事不通了,一行人只好停下来商议,打算先回台山,等待形势好转时再出来,可是陈茵素坚决表示要继续前进,决不后退。无奈,其他几名男青年取道回台山了,陈茵素却义无反顾地向北走,经过八天的步行,到达洛阳。
陈茵素后来从洛阳坐火车到西安,之后一路步行,1939年5月到达延安。从出发到抵达,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可是此时林基路已经到了新疆,到了一个更远的地方。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光荣入党后,陈茵素决定也到新疆去,与林基路共同战斗。
经党组织批准,1939年9月,陈茵素从延安搭飞机到达迪化,后又马不停蹄赶往库车。夫妻会面后,陈茵素将从延安带来的指示向林基路和另一位在当地工作的党员蒋连穆传达。经过三人研究,决定成立库车县第一个党小组。至此,南疆库车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成立了。
很多人知道,林基路身陷囹圄时写过一首《囚徒歌》,特别是结尾的那句:“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更是口口相传,耳熟能详。很少有人知道,林基路还写过一首《思夫曲》,是他以爱人和其他被囚禁的女同志的心境写的。“丈夫啊!你不要焦愁,你坚持节操,黎明就要来到。黑暗已到尽头!丈夫啊!你不要焦愁,你坚持节操,一旦光明到来,你就回来拥抱!拥抱!”如果不是志同道合,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由我心及你心、由你心励我心的诗句。据载,战友们回到延安之后,在新疆死难烈士的追悼会上,陈茵素唱起了这首歌,在场的所有战友都流下泪水。
昏黄的阳光,矮矮的墙,窄窄的院门,又一声“吱呀”,将我从沉思中带回。“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走出林基路故居,来到村子中央,发现有一处荣参书室,陈列有林基路生平事迹展。村里还有一处初心讲堂,目前正在建设台山市农村干部培训学校。而荷花塘的对面,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和整畦整畦的瓜果蔬菜,旁边矗立着林基路烈士纪念碑。碑基正面镌刻着林基路烈士生平,另外三面分别是邓小平、陈云、王震同志的题词。
林基路纪念公园是2007年落成的,那时陈茵素已年届九旬,她坐着轮椅来参加落成仪式。据在场的人讲,她再次吟唱了《囚徒歌》与《思夫曲》,闻者无不动容。
戈壁之上,烈日寒霜,风沙漫卷,没有甘泉的流淌,没有肥沃的土壤。那一棵棵胡杨,就像那一批革命者,以铮铮铁骨、用倔强豪放在戈壁荒漠书写着英雄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