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榆林窟:父子巡窟遇狼嚎 夫妻“合壁”说敦煌(2)
“2009年通勤车开通时,大家都激动地留下了泪水。”这一幕,让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王燕和同事们永远难忘。“终于可以每天回家了”,有同事还专门买了鞭炮,来庆祝被外界认为很平常的通勤车,对他们而言,通勤车就是回家的“方舟”,“幸福的泪水难以抑制”。
有一定外语基础的王燕,工作几年后,被委派到兰州大学进修英语。她逐步成了榆林窟讲解员的中坚力量,成为了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一级讲解员,曾被委派参加上海“敦煌—生灵的歌”艺术大展和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的讲解服务工作。
“讲解壁画最好的方式不是滔滔不绝地说,而是彼此都怀有敬畏之心,静静观赏,引导客人领略石窟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这是王燕几十年的经验之谈,在她看来,静下心来,才能更好地感受和领略敦煌石窟艺术。
作为老公现任的“领导”,王燕现为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社会教育部副部长,从2015年起负责榆林窟的参观接待、业务培训和文化弘扬等工作。她和丈夫张增龙经常接待中外旅游团,为他们讲解榆林窟艺术。
图为8月初,游客参观榆林窟。 魏建军 摄
“守窟队伍”壮大,盼更多青年才俊
如今,巩彦雄已成为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文物管理室副主任。多年来,他每天在游客入窟前、出窟后“巡逻”洞窟,检查壁画、塑像是否有损坏,并拍照记录,有异动立刻上报所里。长此以往,他炼成了“火眼金睛”,壁画有任何微妙变动都能看出来,“40多年了,壁画的样子早就刻在脑子里了。”
中新网记者实地走访榆林窟时,巩彦雄正在观察洞窟外一塔式建筑的裂缝情况。他说,即便以后退休了,也还是想常回来看看。看着榆林窟窟区的一草一木,巩彦雄不禁陷入了回忆。他和妻子的婚礼在这里举办,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成长。在他看来,榆林窟早已像他的家,融入了他的血液。
巩彦雄的儿子巩斐今年28岁,是榆林窟的一名讲解员。巩斐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带他去洞窟,给他讲未生怨经变故事。后来,他也将自己的理解和所思所想带入讲解中,游客评价他是个“很优秀的年轻讲解员。”
巩彦雄的父亲对他们弟兄几人的影响很深,他和同事们都默默守护着敦煌石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榆林窟窟区入口处有两棵白杨树,是多年前巩彦雄和父亲种植的。父亲虽已离开人世,但这两棵白杨树依然茁壮成长,陪伴着一代代守窟人。他说,希望更多人能投身到榆林窟的保护弘扬工作中来,年轻一代肯定会干得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