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创作《雷雨·后》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2)

2021-08-30 14:53作者:采集侠

  可然跟我说你一定要唱,你今天来现场的目的就是告诉全国的观众,我们每一次每一场的演出都是现场唱的,不是录好了的东西。歌者的吟唱很重要,每一场我们都是根据演员的情绪来现场演绎,我也要融入每一位演员,代表每一位演员老师,相助每一位角色的感情抒发。

  超越时代的才叫经典

  最本质处是抓住人的本性

  主持人:有一句话——创作就是提问,创作就是不断去接近答案的过程。请问万方老师,您在创作《雷雨·后》时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在过程当中有没有得到您要的答案?

  万方(《雷雨》文学责编,《雷雨·后》编剧):其实我在任何写作的时候,包括活着的时候,总是隐隐在内心深处不断地有疑问冒出来。大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要怎样活着?每个人都会在某种时刻自问。谈到我个人感受,《雷雨》我肯定比各位都要看得多,我觉得我们都跟这部经典隔了80多年的岁月了,刚才说到压力,我爸爸是一个自由派的父亲,我从来没觉得他是一个了不得的剧作家。我以前写一些影视剧,也被采访问到“你是不是有压力”,我本能地回答“我没有感觉到有压力”。直到我到50多岁以后写第一个话剧,那天是在去一个小剧场(话剧即将要在那儿演出)的路上,我忽然想到,我其实一直是被我爸爸压着的。我写过小说、电视剧、电影,到了50多岁才敢动话剧,其实就是他这几部经典的戏压着我,他已经那么高了,我不敢碰。

  我为什么敢碰《雷雨》呢?其实也是相同的道理。毕竟我已经看了那么多,《雷雨》我看过不知道多少剧种的改编,甚至包括现代舞,上海芭蕾舞剧院也演出过《雷雨》,作为一个编剧,我心里一直像有一只小虫子在爬——什么时候我能不能也试一试?直到我真的要做,我反而没有压力。我觉得我下决心了,我就要依照我对这部戏全部的情感来重新寻找它。我觉得《雷雨·后》的创作就是一个寻找《雷雨》的过程。尤其现在看了诸位呈现出来的《雷雨·后》,我觉得我找到了《雷雨》。我敢说,虽然我已经看了那么多《雷雨》,这一版《雷雨》仍让我在有一刻,心“怦怦怦”,感觉太有力量了。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抛给朱光老师。中国戏剧100多年了,中国戏剧经典的标准,放在全世界的戏剧经典标准之下,它们有没有什么异同之处?

  朱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下,万方老师以前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到,她4岁开始看《雷雨》,被钢板震动制造打雷音效的声音吓着了,这是她第一次对《雷雨》的印象。而后她一直非常敬畏父亲的作品,直到创作到了一定的阶段,得到父亲的首肯才放心一点。

  关于经典,我认为超越时代的才叫经典。它可能在诞生之初具备一些时代属性,符合当时的时代气息、风土人情,但它最本质的,是抓住了人性的本性。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文学是人学”,其实戏剧更是人学。戏剧的人学是全方位的,戏剧就是人生,戏剧就是人。最终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微妙、不可测和不可言传之处的作品,那一定是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就是戏剧家。

  法国导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雷雨》

  真看得观众肾上腺素飙升

  朱光:《雷雨》毫无疑问是经典,能让我耳目一新的是现在央华的版本。大家能从刚才的视频当中看到一点端倪,它的美学风格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周家是大理石纹路的客厅,在其中演出一幕幕非常震撼的画面,而四凤的家是木质结构的。木质和大理石纹的对比,不单纯是财富的对比,而是两种美学质感的对比。好的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形式去诠释它,依然能够看出作者本身的追求——就是对人的表达,这就是经典。若干年前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大家彼此握手。很多人会问莎士比亚的作品放到现在还有可看性吗?这个问题其实是问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不是经典。当然是经典,他的作品就是人性的光芒,能够让大家看完之后身心温暖,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充满渴望,这样的作品一定是经典。只要是反映人的作品,而且能让人产生共鸣,那就是好作品。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问万方老师和张瑞导演,为什么这一次是请一位法国导演去诠释中国经典的戏剧?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