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故宫修文物,参与修复传说中的乾隆花园……(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他们在故宫修文物,参与修复传说中的乾隆花园……(2)

2021-08-25 14:46作者:采集侠

  符望阁的内檐装修工艺是乾隆时期江南工艺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木雕、双面绣、竹丝镶嵌、錾铜、珐琅、雕漆、软硬螺钿、玉雕等清代工艺的顶尖水平,并且打破器物的界限,把工艺铺陈扩张到整个室内空间。例如沉香嵌玉花窗、双面绣槛窗、点螺雕漆迎风板等等。相比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倦勤斋,符望阁的修复工程更为艰巨。可以说是“七年倦勤斋,十年符望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张铁城带领的团队承担了乾隆花园内部装饰陈设玉器的修复工作。他回忆,第一天来到故宫的修复工作室,看到的是一块落了厚厚尘土的大木板。这块出自符望阁的紫檀边框百宝嵌炕檐板,满是坑坑洼洼,里面的玉石基本上脱落没了,因为缺失部分太多,原本图案几乎无从考证。

  为了修复好这块炕檐板,张铁城和同事们研究了一个多月才敲定修复方案。首先就是清理文物。这是个细活——用吸尘器清洁除尘、用鬃刷轻刷扫表面、用棉签沾稀释的乙醇溶液进行表面擦拭,脱落部分的木底有大量的胶和粘腊,要用大刻刀把它们刮下来,再用小刻刀把边角残余物和胶与腊的碎屑清除干净,露出新木茬口以便粘接拼镶……整个过程十分复杂,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做到严丝合缝。但比起后面修复这块炕檐板上缺失的嵌件来说,起初的清理文物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

  他介绍,炕檐板所需补配材质有螺钿、牛骨、玛瑙、和田白玉、和田青玉、孔雀石、青金石和琉璃,要根据所需补配的嵌件的颜色、形状需找合适材料,保证其色泽、光泽、平整度以及厚度与原件基本一致。“寻找玉石本来就很难,寻找和乾隆时期相近似的材料就更难。”买料,要去新疆的玉石开采现场;搜料,更要凭借运气,他直言能修好故宫文物全靠在老北京玉器厂买的一批老玉料,“用完就没了”。

  一组紫檀木嵌玉十六罗汉屏,让这位见多识广的玉雕大师都觉得震撼。这组屏风是大臣进贡给乾隆皇帝的,据史书记载,乾隆龙心大悦,当即把云光楼上所供围屏尽数撤销,把此屏风供奉于上。屏风正面用和田白玉片镶嵌出十六罗汉像,粗细不一的衣纹线条,小的如黄豆粒大小,长不过四十公分,也全部用细长的玉片勾勒,“修复时制作工艺上难度很大,一使劲玉就有可能断,必须轻拿轻放。”

故宫资料图。杜洋 摄

故宫资料图。杜洋 摄

  从文物的修复上,往往也能看出历史兴衰的变化。修复另一件花卉挂瓶,张铁城很奇怪上面的牡丹花、玉兰花多以寿山石、青田玉这样红红绿绿的石材胡乱镶嵌上去,不仅周围有很大缝隙,而且也没进行任何雕刻和美化处理,就是一块料往上一糊。后来他从专家处得知,这是清光绪时期修复留下的痕迹。一方面是国库空虚没钱修,另一方面也是有些人把修复的费用贪污了,随便找点儿像玉的石头补上就蒙混过关。

  如今,经过张铁城团队修复完成的乾隆花园建筑内檐装饰和室内可移动文物两大部分,近30组文物已焕然一新,被重新安装陈设于倦勤斋和符望阁中。

  说到收获,张铁城坦言,“在故宫修复文物,学到很多古老的技艺,就像和前辈人对话,能给后代留下点东西,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动力。”

  一点点打磨,每个小小的细节都一丝不苟对待,“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在杨泽华和张铁城们的手上、心中一代代传承。乾隆花园之美,见证的是薪火相传的匠心。

  记者:应妮 余湛奕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