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还是看展?沉浸式展览让你沉浸了吗(2)
“随着看过的沉浸式展览越来越多,观众自然开始明白,什么是好的展览,不好的自然会被市场淘汰。”马昕说,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下展览一度停滞,但对艺术创作者来说,也是静下来思考沉淀的机会。
马昕认为,一个好的沉浸式展览,除去IP这个观众各有所爱的软性因素,还需要符合一些硬性条件:其一,一个封闭的、暗场的大型展厅,为展览提供物理空间;其二,一套好的投影设备,为光影效果提供技术保障。“作为与科技密切相关的展陈方式,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
拍照成为观展的程序之一?
在年轻人聚集的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人提问,“从‘禁止拍照’到策展时就已设置好‘网红拍照点’,展览的角色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沉浸式展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转变。比如,在798的那个展览上,杨荟琰发现,“大部分人去是为了拍照,现场看到许多穿着各种奇装异服自拍的”。
“了不起的苏小姐”在这个问题下回答,其实一些“网红”展览并不能算艺术展,既无主题也无艺术家,展览存在的意义就是给人提供拍照的彩色布景。而这也并不是中国才有的文化现象。在美国,从2015年开始,一些大城市就出现了一批批Instagram的拍照圣地,不仅门票价格不菲,门口还常常排队,“这类沉浸式展览,实际上属于娱乐场所”。
也许与拍照相比,更让观众不舒服的观展体验是:人太多、太闹!此前,一个梵高艺术的沉浸式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用影像技术还原梵高200多幅画作。然而,现场引导欠佳、拍照的人原地不走、孩子追逐打闹……这都让奚牧凉觉得沉浸感大大受挫。
马昕觉得,拍照并非坏事。以前人们觉得博物馆、美术馆是“高大上”的地方,沉浸式展览的出现,让人们感知艺术的门槛降低,把本来在馆外徘徊的一部分人吸引进馆。
“中国的观展市场近几年刚刚起步,观众去看展后,拍照发朋友圈成为必须要做的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立一个爱看展览的人设,至少说明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马昕说,“换个角度,看艺术展览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件好事。发朋友圈的时候,得想文案吧,那就得去了解下这个展览的内涵、这个艺术家的故事,这就自然而然开始接受文化的熏陶了。”
作为策展方,马昕坦言,其实沉浸式展览在设计之初,就会有意识地为观众提供拍照的便利,比如,设置一些打卡场景,在宣传时还会教你如何拍照好看,“从传播的角度,观众分享照片,即是对展览的宣传,而且互动本身也是沉浸式展览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的沉浸式展览的确很适合拍照,但这不是展览最终的追求。我们依然希望观众进来这个‘黑屋子’后,能和艺术家有灵魂的交流。”马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