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从“朕想静静”到“会唱歌”的古画,博物馆文创如何“活”起来?(2)

2021-08-23 16:01作者:采集侠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谈及博物馆文创时就曾表示,一定要详细观察人们现实的生活,包括一些年轻人今天的文化需求,把文化资源和人们的现实需求对接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产出好的文化创意产品。

  郑奕认为,“维护文化资源本来样貌”与“迎合大众需求”之间并不矛盾,之所以会有关于二者平衡性的忧虑,是因为一些机构对自己的硬核心资源并不清楚,以至于盲目跟风开发,反而丢失了核心价值,观众也不会真正买单。

  博物馆文创当如何保持活力?

  曾几何时,博物馆商店里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让来往参观的游客不愿为其驻足多时,文创产品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窘境。当下的博物馆文创也应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当年的覆辙。

  譬如,不少博物馆、旅游景区的文创造型雪糕一度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新“神器”,但一味模仿、缺乏创新、味道欠佳等问题随之而来。有分析指出,文创产品的开发容易步入低水平开发、粗放型发展、千篇一律模仿的“怪圈”。

  文化产品缺乏质量,有损各馆门面;有些产品更是粗制滥造,脱离生活且缺乏实用性;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不成系列,难以形成规模和效应;商品零散,缺乏主题串联,销路自然成问题……“火热”的文创产品若想口碑长红,仍需一番“冷思考”。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郑奕认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大对观众与文化产品、服务本身的研究,馆方还要从“在馆内”“在馆外”两个维度出发,区分不同阶段分别供给哪些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服务。

  同时,要弥补开发与经营人才的缺乏,即那些既了解博物馆工作,又懂开发与经营的人才。“目前,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相关领域专门的团队或部门设置。更重要的是,没有合作渠道。”郑奕对中新网记者说。

  在肖茹丹看来,无论是结合当下火热的文创内容、还是为博物馆设计服务型工具,“搬到线上”将是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能够让文物、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人们更加关注历史文化。

  她同时指出,博物馆文创还需要在数字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如何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文物古迹保留下来、流传更远,让更多人记住这些文物,了解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这是业内人士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一个方向。

  仅靠博物馆一家之力难以实现上述目标,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尤为重要。官方此前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也指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传承、传播和共享。

  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刘辉曾撰文表示,博物馆IP资源只有被社会广泛使用,才能拓展文化影响力,助力产业发展,创造经济价值。

  郑奕则指出,文博知识产权的意识薄弱也是制约博物馆文创保持活力的短板之一,保护不力的一个结果便是文博创意产品屡遭侵权。知识产权是文创产品开发的基础,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应当加强针对博物馆文创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并针对市场竞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

【编辑:黄钰涵】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