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的音乐、远方与田野(2)
“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摩登天空的现场音乐项目在7月份以前都以线上形式举办,仅在最后几个月在12个城市举办了线下音乐节,但也完成了以往全年30%至40%的计划。”张翀硕说,今年上半年,用户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摩登天空多场线下音乐节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新名片
乐迷数量明显增长、资本大量进入音乐产业、各地政府将音乐节作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些新变化,让一度优先选择落户一线城市的音乐节,近年来出现了“小城市+强阵容”的现象。
大麦发布的《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报告指出,“五一”小长假期间,线下专业演出超3800场,其中音乐节消费占比42%,超过剧场演出、演唱会、livehouse等所有形式,排名榜首。报告还提到,今年音乐节呈现出“文带旅”的特点,多场音乐节落地旅游城市,既实现“文带旅”,又帮助新兴音乐品牌下沉。
音乐节起源于欧美。2001年,以歌手崔健作为核心发起人的云南大理雪山音乐节和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在学校食堂举办的迷笛音乐节,拉开了国内音乐节发展的序幕。成立于1997年的摩登天空,2007年在海淀公园举办了首届摩登天空音乐节,2009年在通州运河公园举办了首届草莓音乐节。
“音乐人收入从哪里来?最初靠彩铃,然后靠演出,之后靠音乐节。”张翀硕说,2014年歌手张曼玉首演草莓音乐节,带来的关注度让音乐节真正“破圈儿”,草莓音乐节的成功,让市场看到了因盗版难以实现盈利的音乐行业商业化的可能性。
“作为变现平台,你对音乐人的帮助越大,就有越多音乐人跟你签约,你就拥有更多版权,进入良性循环。草莓音乐节的成功,催生了大量的音乐节。”张翀硕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上音乐节推动了音频领域的内容付费,《乐队的夏天》等头部综艺节目助推音乐节成为潮流。
浙江舟山的东海音乐节、杭州的氧气音乐节、云南五百里音乐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与音乐节品牌深度绑定,成都与仙人掌音乐节,南京与咪豆音乐节,这些音乐节成为推广城市文化的“活名片”。《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将音乐节作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将音乐产业作为增加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魅力的重点产业;淄博市与麦田音乐节签订了10年合作计划,不仅限于线下演出本身,更延展至音乐教育等“音乐节+”新业态。
听音乐喝啤酒、去不同的城市看喜欢的乐手,身边有自己的爱人与朋友,看遍全国的音乐节,成为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然而音乐节带给我们的,远不止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