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本什么书?正本下落成谜,副本百存一二(2)
第三种说法是,《永乐大典》正本藏在现在故宫隔壁的皇史宬。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城墙很厚,东西3.45米,南北墙厚6.17米,这种厚度的墙壁异乎寻常,甚至占建筑面积的64%,因而有人推测其中另有夹墙,存有《永乐大典》正本。不过,《永乐大典》副本在录成后就入藏皇史宬,而正本同样被放置在皇史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到现在,也完全没有在这里发现《永乐大典》正本。
目前,第四种说法被采用较多,即1644年李自成于山海关败归,撤出北京时烧毁皇宫,仅武英殿幸存,如果《永乐大典》正本当时尚在皇宫之中,应已经付之焦土。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五十卷》中采用这种观点。
上述就是关于永乐正本的猜测,而《永乐大典》副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散逸的?
根据清代康熙年间的文献记载,《永乐大典》副本早在明清鼎革之际就开始佚失,清代雍正年间被移到翰林院敬一亭后,被官员们监守自盗,少数毁于战火,或被劫掠,至宣统元年,翰林院的《永乐大典》仅存64册。目前所搜集和能看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副本体系中的。原基本完整的11095册嘉靖副本,截至目前仅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永乐大典》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湾地区),是《永乐大典》海内外最大藏家。
展览现场。 易海菲 摄
《永乐大典》规模之大、版式之美、纸张之良、书写之秀
从规模上来说,《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讫明永乐年间的图书七八千种,其《凡例》有云:“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轶事,悉皆随字收载。”可见其搜辑资料之宏富。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所纳典籍基本保持了书籍的原始内容,极具版本价值,且多后世佚文秘典。“找到《永乐大典》,就能跨越漫长的历史直接与宋元时代实现对话。”
从版式上来看,《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大多二卷一册。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皆系手绘。《永乐大典》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用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卷”,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等。
从所用纸张看,《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约为0.12毫米,俗称为白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上百年生产量很大,纸质莹白柔韧,“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澄心堂纸”相媲美。
从其书写来看,《永乐大典》用彼时的台阁体写就,《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楷体——书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由于明清时期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齐、乌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年轻的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们都擅长书写这种规矩的字。整部大典字体端正整齐,又不乏洒脱精神。而抄写副本时,选择抄书工的程序非常隆重严格。《永乐大典》的重录,以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翟景淳为总校官,重要参与者有翰林院官员张居正、徐时行、王希烈、张四维等。
颇值得一提的是,大典的誊写均用徽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不干不酥,湿润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则以朱砂矿物质制成,经久不褪色,粲然悦目,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