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枚国印诞生记(2)
与谢平相处久了,柴峻沛发现,谢平不仅有民族正义感,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施以援手,而且他为人随和善良,对待徒弟和街坊四邻都是很好的。他从来不以掌柜自居,总是和徒弟们干在一起。因为经常要处理一些杂事,他常常吃在最后,虽然是掌柜,却啃徒弟们掰剩下的窝头。街坊邻居谁家有了难处,谢平也总是尽力帮衬,而且从不张扬。
谢平是街坊邻居眼里的好人,是徒弟眼中的好师傅、好掌柜。柴峻沛信任谢平,对他的人品从心底里认可,再加上谢平有一手制铜的好手艺,因此,在筹划国印铸造人选时,柴峻沛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他。
谢平的长女谢淑珍回忆说,她亲眼见到父亲浇铸国印的方章和印柄,国印是正方形的,是黄铜做的。
浇铸国印的材质和尺寸要严格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镌铸要求。铜铺接到任务后就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先做出印章章体及印柄的模具。国印虽为铜制,但并非纯铜,而是以黄铜为主的合金材料。这种材料并无具体配方,都是谢平根据对硬度、亮度、颜色的要求,凭借多年经验,一点一点勾兑出来的。为了使国印更加坚固耐用,谢平特意多兑了一些铵,这样会增加印章的密度和黏度,浇铸出的印坯质地更为坚硬。他亲自将合金铜料送入熔炼炉中高温熔化,浇筑出印体和印柄的毛坯。毛坯浇铸完成后,再和徒弟们一起反复打磨成型,并精心地将印体和印柄套螺丝扣旋接成完美的一体。这样,一枚铜胎精细,制作精良的国印铜坯就制作完成了。
铜坯完成后,迅速交到同古堂的篆刻名家张樾丞的手里。这位曾经给末代皇帝溥仪、鲁迅等名人篆刻过图章的刻印名家,把自己反锁在工作间里,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完成了写字样印底、执刀镌刻等各道工序,并在刻印阳文的细节打磨上下足了功夫,刻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个宋体大字隽秀清晰,舒展大气。
国印上交前,按照特殊规定,不能打样留底。铜铺在铸造时,在印章的四角都留有高台,待上交国印那天,才磨平、开封。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就在这种秘密的状态下镌铸完成了。
谢平的徒弟们回忆说,当时,铜铺不仅承接了国印一枚印章的铸造,从中央到地方,包括中央首长的印章铜胎,都是在铜铺制作完成的,一共四十多枚。每一枚印章都套在一个白铜盒子里,做工十分精美。
以后的日子里,谢平的儿女们时常听到父母,以及父亲的徒弟们说起,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中央首长们的印章,尺寸、重量都不一样……然而,他们听到父母和叔叔们说得最多的却是——“保密”两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谢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谢平铜铺承接了苏联展览馆(今北京展览馆)顶端五角星及周围大小星球的制作。它们都是用黄铜板经由模具敲打成型,再用手工焊接并镀金。谢平的手艺严谨娴熟,五角星和大小星球完全看不到焊接痕迹,既美观又坚固,显示了老一辈匠人的高超技艺。谢平不仅技术了得,还善于思考和钻研。他研发了财务部门用来显示年月日的转轮。转轮的发明为每天需要填写日期的单据免去了手写的麻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差错。这项发明受到政府嘉奖,谢平也因此荣获先进工商业者的称号。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为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至此,包括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在内的210枚政府印信完成了历史赋予它们的使命。1959年5月,这些印信交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珍藏。如今,新中国第一枚国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一国印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议的诞生,它一次又一次行使神圣的使命,在国家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第一国印由于使用频繁,已经磕损、生锈、变旧,铜制的印面早已染成了红色,连印体侧面和背面也有印泥残留的痕迹。看到国印,就仿佛看到了共和国初创期火热繁忙的建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