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声:老厂房变身城市“文化客厅”(2)
在改造中,针对多个分散排布的单体厂房建筑,以最大限度保留老厂房为基本原则,通过内部改造将老厂房用作展厅;新建部分与老建筑独立布置,将公共服务大厅、报告厅、临时展厅、教室、办公和库房等具有现代使用功能需求的部分置入其中;以轻质的钢结构连廊把所有建筑联系在一起。在建筑外观风貌上,对厂房建筑特征立面完整保留,采取远看整体协调、近看有明显区分的策略,在老房子之上,适当搭配一些具有现代感的金属和玻璃材料;在新建建筑设计上,以青砖、灰瓦、木板等传统建筑材料为主,结合运用金属构架、金属隔栅、玻璃幕墙等体现时代气息的现代元素,在整体形象上与老建筑和谐统一。
对于类似杭州红雷丝织厂的多层老厂房,有机更新中修缮保护精炼车间的锯齿形屋架,清洗和修补力织—准备车间的窄凸窗和马赛克外立面;调整建筑功能和平面布局,局部拆除楼板,通过引入“中庭”组织内部展示空间和纵向流线,改善采光通风条件;主体建筑顶层进行加层设计,提取“锯齿形”这一纺织业的典型形态,强化工业特征。
突出工业遗产产业特征
运河工业遗产有自身独特的形象和空间特征,以工业语言表达着自身所具有的工业美。对老厂房的烟囱、高窗、滑道等建筑构件进行保护,对场地中遗留的油罐、管道、吊架等构筑物进行保留,对老厂区林荫道、纺织女工雕塑等具有时代感的景观环境要素进行再利用,融入新的建筑和场地环境中,有利于工业遗产氛围的塑造,引起使用者和参观者的共鸣。
杭州运河契弗利酒店坐落于杭州运河边,由11栋原国家厂丝储备仓库的老厂房建筑改造而成,其中4栋仓库建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部分。酒店完整保留了老厂房建筑,沿袭了原仓储建筑风格,原有的三层外窗、清水砖墙、歇山屋面、木楼地板、室外楼梯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未经雕琢的青砖上至今还留存着当年制砖厂刻下的印记。同时,结合新的使用功能需要,采用先进的保护理念和加固技术,在保留建筑内部原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新增一套钢结构体系,用来承担屋面、楼地面新增荷载,较好地处理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关系。在4座仓库建筑中间,“十字形”的钢结构玻璃顶长廊将一栋栋独立的丝绸仓库串联成一体。玻璃穹顶下,成了酒店公共空间,人们惬意地坐着休息、阅读、喝茶聊天。连廊体量高敞,视觉效果通透轻盈,与敦实厚重的主体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在沿街部分增设极具现代感的服务中心入口雨篷,在厂房历史的厚重中添加了现代时尚元素。
今日,人们漫步于杭州大运河两岸,已听不到工厂机械轰鸣声,看不见忙碌的工人,看到的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博物馆、兼具历史与时尚的酒店。徜徉其间,旧日厂房斑驳的墙面、锯齿形屋顶、木格子老虎窗依然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杭州运河边的历史故事。
人们在这里体验历史的同时又品味着现代生活,谱写着新的故事。新的功能为老厂房注入生机和活力,适应于现代使用需求的空间布局、装饰装修、设备设施植入其中,被现代杭州城市所接受。运河老厂房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成为运河沿线一张新的文化名片,也为杭州这座城市点亮了新的“文化客厅”。
制图: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