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火星上》:一个成熟电影剧本(2)
如果你认为《死在火星上》过于硬核,阅读门槛太高,那可就错了。事实上,这部科幻小说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科学的理性和细腻的情感平衡得恰到好处。
剧情方面,《死在火星上》以主角的火星生存为线索展开叙事,主角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和科学知识,利用一系列手段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故事跌宕起伏,戏剧冲突不断。这类逆境生存的故事模型非常典型,之前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尤其是在硬科幻电影里,“生存危机”更是一个经典的创作母题。从诺兰的《星际穿越》,到马特·达蒙的《火星救援》,都讲述了一个英雄在外太空克服万难,终于得救的故事。足够类型化的故事,会为改编带来很多帮助。
还是以《死在火星上》第一卷末尾的对接飞船戏为例,这一段落被马伯庸称为“一波N折,精彩绝伦,完全是一部太空大片”。主角的心情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来回拉扯,读者也跟着主角一起紧张。身在飞船的唐跃先是以为可以接到麦冬,没想到飞船距离空间站还差63米。启用超级大臂后,没想到因为测量误差,最后还是差了5厘米。5厘米的生死之隔,让麦冬不得不奋力一跃,冒险求生。
而在人物方面,《死在火星上》的主角唐跃身上也有人物弧光,性格转变自然合理。置身于荒凉的火星,唐跃无时不刻不在面临人性抉择。食物短缺,是留给麦冬还是独占?机器人同伴失踪,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寻他还是先走?在接连不断的人性考验中,唐跃逐渐从一个手足无措、只懂理论的科研人员转变成能独当一面、掌握多项求生技能的生存大师。
另一个亮点人物老猫,则是全书的笑点担当,是紧张剧情里的调剂。这位理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和唐跃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渐有了人情味儿。当唐跃面对地球消失的事实不知所措时,是它第一时间进行科学分析,为唐跃提供了生存指南。当唐跃不顾一切要帮助远在空间站上的麦冬时,它在理性劝说未果之后,尽己所能帮助他实现物资运输。在扎实的科学设定和惊心动魄的情节之外,两人一猫的轻松日常让故事妙趣横生。
读者也对老猫这个幽默的角色表示了肯定。网友一屋所有表示,“很喜欢老猫这个角色,虽然是个未来机器人,但是有人的丰富的情感,也在紧张刺激的故事中带来一些笑料让读者缓解情绪,这本书值得推荐。”
三、主题正能量、粉丝活跃度高,下一个《火星救援》?
《死在火星上》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影《火星救援》,除了因为都讲了火星生存故事之外,还有个原因是全书积极向上的主基调。尽管身处荒凉的异星,三人却从未放弃希望。唐跃对麦冬不抛弃不放弃,每次都选择和她一起共渡难关。麦冬在面对食物储备严重不足的威胁时,也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度过了五天艰难的时光。
这种在绝境之中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正能量,符合社会主流情绪。另一方面,本书在畅想未来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凸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写道,“谨以此书献给人类历史上曾为伟大的航天探索事业贡献力量奉献身心的人们,他们的功绩永垂不朽。”
而如今国家对科幻题材的支持也是有目共睹。《流浪地球》就是中影集团主导的项目,上映后官媒多次报道,上映期也延长到五月份。在《死在火星上》中,指挥中心设定在酒泉,昆仑站的设计参考借鉴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很多细节都带有中国航天的影子,如果能影视化,也将会成为响应国家号召的佳作。
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死在火星上》的粉丝活跃度较高,影视化的呼声也一直都有。在马伯庸的推荐微博下,有不少网友提到,要艾特导演和制片公司了。事实上,本书的结局,就是网友和作者互动的结果。按照作者原先的构想,应该是一个团灭的结局。但粉丝投票“票死”了这个的悲伤结局。最终,作者还是留下了一个光明的结局。
如果能影视化,这批一直追到结局的硬核粉丝,将成为电影的首批观众。当地球炸了之后,人类将何去何从?这个悬念在开篇抛出,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大批读者。从目前网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好评来看,《死在火星上》的质量是过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