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少、舞台小、演员断档 地方小剧种需“内外兼修”图新生(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受众少、舞台小、演员断档 地方小剧种需“内外兼修”图新生(2)

2019-08-07 16:40作者:采集侠

  冯庄乱弹艺术团演员平均年龄50多岁,定兴贤寓调剧团演员平均年龄60多岁……从河北省参加百戏盛典活动的地方戏曲院团演员平均年龄不难看出,现有小剧种虽然还有人能演唱,但人才传承断档问题严峻。

  “这次参演的7名演员最年轻的53岁,最大的70岁。”张会新很感谢老艺人们的执着坚守,希望通过老一辈艺人的精彩演出,将贤寓调推广到全国,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和学习。

  实现小剧种的振兴和发展,保护老艺人传承传统技艺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培养后备人才更是关键。在这方面,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的发展过程具有示范作用和启示意义。

  1955年建团的清苑县(现清苑区)哈哈腔剧团,曾于2000年至2005年,剧团发展遇到“坎儿”:老演员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接触戏曲,70余人的剧团最后只剩下28人,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

  2006年以来,清苑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剧团的财政支持和招生力度,不断向该团输送戏曲专业学校的年轻演员,演出阵容逐渐强大。2016年,清苑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传承哈哈腔剧种的国办中专班,学生免学费。2018年起,清苑设立哈哈腔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款80万元用于剧本创作和剧目创排等。同时,加强哈哈腔人才培养,专业教师的工资及补助经费列入清苑区财政预算,建立哈哈腔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保障哈哈腔从业人员社保权益,开展哈哈腔进校园等活动。

  赵惠芬说,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扶持,助力哈哈腔在人才和剧目传承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个地方小剧种传承发展情况,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冯彦瑞表示,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院校缺乏、招生困难,以及演员待遇问题是小剧种人才培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省级层面将研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小剧种生存发展环境。(记者曹铮 实习生刘佳硕)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