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自然博物馆专家一席谈(2)
看完赫氏近鸟龙等展品,还必须移步旁边的展厅,看看临时展览。目前这里正在展出的是生命之美——以“美”为主题,以昆虫、飞禽走兽、海贝、植物等399件标本来展示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
对于这个展览,孟庆金指点,昆虫独一无二的美,在于其足、翅,复杂多变的成长过程;白狐等哺乳动物则美在模样个性、生活方式;贝壳被大自然鬼斧神工“打磨”得千姿百态,其形态之美最具视觉冲击;鸟类们形态多元分异,是飞天的“精灵”,是奇特的美;植物装点着大自然,本身就是美丽的画卷。
不过,仅仅看懂这个展览可不够。对于行家来说,会更加注重审视展览是不是原创,展出的藏品是不是够丰富,以及能不能持续推出高质量原创展览。这些可都既考验自然博物馆的策展能力,更考验其藏品储备。“这是衡量国际知名大馆的另外一个标志,没有策展能力就不能叫国际化大馆。策展能力和藏品储备,都是自然博物馆非常重要的支撑。”孟庆金说。
以策划从恐龙到鸟的展览为例。“这就要讲清楚恐龙怎么演化成鸟。我们博物馆里各个专业的博士、博士后占到30%,这些专业人员撰写展览框架和内容大纲,还需要什么样的藏品,藏品库来给配。需要什么样的视频配合,有人员来制作设计和完成,大概需要至少两年乃至三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设计出来。”孟庆金说,“这是我们原创展览的推出过程,没有策展能力,拿不出观众喜欢的创意,没有丰富的藏品支撑,展览就不够丰富饱满吸引人。而像这样的展览,我们都会提前做好储备,成熟后再陆续推出。”
据孟庆金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30多万件,不乏精品、孤品,还包括国际交往赠送的动植物标本等。“目前自然博物馆一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常设展品展出3000多件。但是我们平均每年推出8—10个原创展览,这样30多万件藏品就能流动起来,轮番和观众见面。”孟庆金说,“一个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必须要有自己原创的东西,而且内容必须更新。基本陈列也不能十年八年一成不变,最新的知识和内容都要通过自身的科研和策划更新展览呈现给观众。”
“受限于建筑面积,目前展览的更新频率只能如此。在建筑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每年推出几十个展览,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展览储备。”孟庆金说:“看懂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它更应该成为未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启发大家去构想一个更宜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