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红色经典:大浪淘沙始到金(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品味红色经典:大浪淘沙始到金(2)

2021-01-28 10:42作者:采集侠

  后来医生说,这是连日劳累,又严重缺乏正常的营养供给而出现的眼盲,经过一段时间调养,可以恢复正常视力。卧床休息,短期内又不能拍戏,我们的拍摄只好延后。

  细心的观众能够发现,我在这部电影里,不同的场景,甚至相同连贯的情节中,胖瘦明显不一样,就是反反复复重新拍摄的缘故。感谢摄影师煞费苦心,用不同的机位和角度,尽可能地缩小差距。

  《大浪淘沙》从改编、拍摄直到修改发行,可谓一波三折。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影片的拍摄和修改,陶铸同志曾4次亲临指导。在有关领导的建议下,我们认识到,电影虽然是讲述历史,但故事片完全不同于纪录片,一定要综合,要取舍,要艺术加工,不必拘泥于历史事件,电影艺术化才好看。

  早在影片开拍时,剧组就以集体的名义写信给陶铸同志。我们这个戏,写的是1925年的事情,而陶铸同志参加过1927年的广州起义。故事不一样,年代大致相同,我们想请他讲讲早年参加革命的经历。后来,陶铸同志来到珠影厂,畅谈了他当年参加革命的情况、广州起义的亲历,还介绍了反映当时武装斗争的回忆录、中短篇小说及文章,建议大家抽空看看,提升塑造角色的水平。

  1965年12月底,摄制组如期完成任务时,我已经回到北京。随后就听伊琳导演打来长途电话说,样片长达两个小时,多位领导一起到珠影厂看片。有领导提出,靳恭绶救赵锦章一段,“不要把我们的英雄人物写成‘大力士’,可以改为用枪托砸窗户,或者用其他的肢体动作来铺垫”。听伊琳导演讲到这里时,我不禁百感交集,为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感动,也做好准备再赴珠影补拍。

  对于这部戏,我是经过3年漫长的陪伴才终于完成,自然非常关注事情进展。后来,我得知周总理也看了样片,并提出很细致的修改意见。

  也许是应验了《大浪淘沙》的片名,这部戏反反复复修改,我也十几次来珠影补拍,最终成片一个半小时左右。1977年3月,历经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终于与观众见面!

  有统计说,当年《大浪淘沙》的观影人次有20亿之多。人民日报刊登的观众评价说:“影片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大江东去浪淘沙,革命的洪流中也总是有人落荒,有人叛变。自然,也更有人迎风斗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的彼岸……长河不止,浪花不灭,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大浪淘沙是历史的必然,大浪淘沙是革命的真理。”这是我们想传达的理念。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