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吃牛肉 真是为了体现反抗精神吗?(3)
刘禹锡是唐朝人,唐朝皇帝同样三令五申严禁杀牛。禁令有用吗?应该没有。《唐会要》第41卷载有唐宣宗一道圣旨:“天下诸州屠牛,访闻近日,皆不遵守。自今以后,切宜禁断。委所在州府长官,并录事参军等,严加捉搦。”天下各州屡次违背屠牛禁令,必须刹住这股歪风。即日起,各州府长官以及司法干部(录事参军)要行动起来,逮捕那些宰牛的犯罪分子。你想啊,如果禁令有效,唐宣宗会说“皆不遵守”吗?他和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还用得着三令五申吗?
古代士大夫当中,确实有人不吃牛肉。唐朝画家韩滉,传世名画《五牛图》的作者,爱牛如命,不仅自己不吃,还狠狠地惩处杀牛之人。他在浙江西部当官,逮住杀牛者,先砍头,再把尸体挂起来暴晒,以此给牛报仇。元朝文人孔齐,自幼秉承母训,“唯羊、猪、鹅、鸭可食,余皆不可食”。(《至正直记》卷3《议肉味》,下同)他吃羊肉吃猪肉吃鹅肉吃鸭肉,不吃牛肉和马肉。有一年闹饥荒,猪肉价格高,牛肉相对来说便宜得多,孔齐买不起猪肉,想用牛肉解馋,又不想自己坏了自己的规矩,于是“祷而食之”。向上天祷告一番,然后才吃。吃完这顿牛肉,“乃患肿毒于老足,今始决定不食此味。”脚丫子肿起老高,仿佛被牛神诅咒,于是再也不吃牛肉。
但士大夫跟士大夫并不一样。我们最熟悉的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就不反对吃牛肉。想当年,苏轼流放黄州,开荒东坡,与农夫为邻。邻居家的耕牛不幸患病(苏轼原文写“病足”,可能是牛腿受伤感染),决定宰掉吃肉,并请苏轼一起享用。苏轼应约赴宴,帮邻居烤牛肉,大醉而归。事后苏轼写了一幅书法,名为《牛酒帖》。
民间养牛耕田,远远没有卖牛肉划算
士大夫阶层的苏轼,撑船养家的底层艄公,还有元曲里吃牛羊就大蒜的书生,都不是反叛朝廷的人,而他们都吃牛肉,并且都不是偷偷摸摸地吃牛肉。所以说,《水浒传》作者之所以描写梁山好汉宰牛杀马、大吃牛肉,并没有“体现反抗精神”的深意。施耐庵仅仅是把古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饮食习惯顺手写了出来而已。细看全书,这帮好汉不仅吃牛肉,还吃羊、吃马、吃鱼、吃鸡、吃鹅……不管吃什么,跟他们吃牛一样,都是为了充饥或解馋,都体现不了反抗精神。
问题是,历代官方制定的屠牛禁令为何不被大家遵守呢?
在《宋会要辑稿》刑法卷,有一位官员向宋徽宗解释了屠牛禁令为何无效:
“民间以屠牛取利者,所在有之。……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值百钱,利入为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贪利之民计会上下,诈作病牛倒死。……屠不畏官司,肉列几案,罗列市肆,冒法而不为禁,啖食而不知忌。”(《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52)
一头活牛只卖5000文到7000文。如果宰杀卖肉,却能卖200斤到300斤。按照每斤100文的市价出售,可得2万到3万文。所以民间养牛耕田,远远没有卖牛肉划算。朝廷虽有禁令,养殖户却能想办法把禁令变成废纸,将好牛当成病牛和死牛卖给屠户。养牛者有利可图,屠户有钱可赚,食客们有肉可吃,区区刑罚又怎能禁得住呢?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位宋朝官员道出了民间宰牛行为的本质,也揭示了古代中国历代帝王保护耕牛的颟顸无知之处。其实根本用不着官方进行任何保护,老百姓自己就能做出最理性最划算的决策:只要用牛耕田带来的利益能超过宰牛卖肉,那么用不着官方禁止,老百姓自会保护耕牛;否则的话,无论官方怎样禁止,宰牛和吃牛的链条都不会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