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4)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4)

2020-11-04 15:16作者:采集侠

  距今三千年左右长城沿线出现的以青铜兵器和工具为特征的畜牧文化,和中原等地的农业文化形成既对立又交融的关系,进一步锻炼着早期中国坚韧不拔的品格,早期中国得以发展和成熟。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文武之道的根本,在于保卫家园、延续基业、传承文明。

  ■勤劳坚毅 自强不息

  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坚毅的人群,他们开垦、种植、管理田间、收割、打碾、加工粮食,饲养家畜家禽,做各种家庭手工业,除了节日祭祀、婚丧嫁娶,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一直辛苦劳作。早期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区、最多的农民,形成了勤劳坚毅和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

  中国的水稻栽培一万多年前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九千年以后扩展到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距今六千年以后已经向华南、台湾甚至更远的地方扩散,距今四千多年以后扩展到四川盆地。中国的黍粟栽培一万多年前出现于华北地区,距今八千多年以后扩散到黄河中下游、西辽河流域大部地区,距今五千多年西进干旱的河西走廊、西南踏上高耸的青藏高原,距今四千多年已经到达新疆地区。史前农业在开拓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各种不同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环境,需要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

  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水源丰沛,但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建城筑坝,防水治水,劳动强度很大,更不用说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所需要的勤劳和耐心。黄土高原虽然土层深厚,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比较干旱,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且自然灾害频繁,所以北方农民必须习惯于忍受干旱带来的生活艰辛,面朝黄土背朝天,抓住时机适时播种、及时收割。作为中华文明直根系的仰韶文化,就是黄土高原的产儿,仰韶文化跨越今天的八九个省份,前后延续两千多年,集中体现了史前华北先民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勤劳坚毅、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作者:韩建业,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编辑:田博群】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