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宁厂:来自一个千年古镇的“呐喊”(2)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重庆宁厂:来自一个千年古镇的“呐喊”(2)

2020-11-03 10:03作者:采集侠

  “巫溪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吃饭财政’,保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很困难。”10月22日,秋日难得的一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巫溪县文旅委主任刘扬办公桌上,但他的心里并不见温暖,说起古镇现状,他忍不住摇头叹息,“全县每年能拨付的文保经费十分有限,再不加大保护,古镇真就没了。”

  记者查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好不容易进入名镇“国家队”了,难道就没有获得一点扶持资金?

  来自巫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统计,2012至2017,巫溪县依托历史文化名镇累计申请到市级中心镇建设费2500余万元,后续就自然“断了”。期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巫溪,也无力拿出配套资金。

  这笔历史文化名镇专项资金具体用到何处?据了解,多年来,除了部分用在宁厂古镇主街道修复整治外,其它的资金合理用来实施了宁厂镇公路桥、停车场工程、广场工程、宁厂镇场镇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特色商业一条街项目上,总投资2000余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二十一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

  记者走访中发现,多年来,有关部门用在宁厂古镇的国有文物保护经费更是寥寥无几,对非国有文物的修缮费用则鲜有耳闻。

  11月2日,巫溪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学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县级财政吃紧,巫溪县每年投入到全县的文保经费可谓“杯水车薪”,最近的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每年分别拨付了4万元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全县各文物点的日常巡查、看护经费等,只要全县经费一紧张,这笔费用也会“打水漂”。

  在巫溪县文物管理所,一个曾经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做的《重庆巫溪县宁厂古镇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就像宝贝一样“尘封”在柜子里,按照上面的规划,整个古镇保护估算总投资额为25500万元人民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奈之下,多年来巫溪只能四处“化缘”。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包括“库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在内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2011-2020)》,巫溪县曾以保护宁厂古镇名义积极申请支持,2015年成功申请到总计350万的“三峡后扶资金”。

  “这是古镇目前获得的较大一笔专项文物保护费用,主要用在设计保护方案、立标识标牌、小的文物本体修复等方面。”余学举说。

  2017年,四处奔走的巫溪县,以大宁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名义,争取到中央财政划拨1000万元,县财政配套250万元,共计1250万元,对宁厂古镇实施景区升级工程,含灵巫洞景区改造升级、游客接待中心、天桥、2公里巫盐古道、2个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有望今年年底全部竣工。

  同年,通往宁厂古镇的主要通道垮塌严重,针对迫在眉睫的出行困难,宁厂古镇争取到市、县财政投入资金5105万元,改建道路3.6公里,解了道路畅通问题,但因这笔钱是以交通建设名目立项,得“专款专用”,不能用在古镇文物保护等其它方面。

  面对巨大的文保资金“缺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摆在面前:由于保护严重滞后,古镇遭遇的破坏性越来越大,而今的修缮和维护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预估。

图为巫溪县有关宁厂古镇的各种保护、修缮规划。 彭国威 摄

图为巫溪县有关宁厂古镇的各种保护、修缮规划。 彭国威 摄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止痛”不利整体康复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